C919翱翔蓝天,迎来商业化落地高光时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9 07:00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大型飞机技术的突破,不仅会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在国内不断拓展产业链并引入适航认证,将倒逼我国工业标准的升级,从而带动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进入2l世纪,唯有像大飞机这样的高端大型装备制造业取得突破,才能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强国的基础,为中国尽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5月28日12点31分,东方航空MU9191航班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执飞这一航班的是全球首架交付的国产大飞机C919——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机上近130名旅客共同见证了C919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标志着该机型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相关报道见A5版)

从研发到首架飞机交付,C919耗时15年。自2017年首飞至今,C919飞越五湖四海,经受冰雪大风、高温高寒的严酷考验,向全机静力试验、失速、最大刹车能量、最小离地速度等极限试验试飞发起挑战,交出一份份过硬答卷。现在,C919商业首飞成功,从“产品”变成“商品”,标志着我国打通了庞大的大飞机产业链,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翱翔蓝天的C919,满载着中国创新的力量。大型客机技术门槛高、研制周期长、系统复杂,C919研制和取证是一项系统工程。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

从立项到取得型号合格证,我国首次走完了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大型客机的全过程,具备了大型客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及适航取证等能力。从研制着力攻关、试验攻坚克难,到完成数百个试飞科目、上千项试验科目、数千个小时飞行的适航取证审定工作,在15年的奋斗历程中,大飞机人发扬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的优良作风,凝聚攻坚克难、锲而不舍、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践行使命担当,勇攀科技高峰,以实际行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设计、系统集成、全球招标、逐步提升国产化的发展路子。

大型客机是标志性、带动性工程,是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飞机制造的供应链、产业链很长,范围涉及很广,大型飞机技术的突破,会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发展。多年来,C919从一个产品到一个平台,带动构建起以航空业为主轴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产业生态。比如,通过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带动了新材料、现代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集群性突破,提升了国内商用飞机机体结构、机载系统、材料和标准件配套能级。

事实上,大型飞机技术的突破,不仅会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在国内不断拓展产业链并引入适航认证,将倒逼我国工业标准的升级,从而带动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进入2l世纪,唯有像大飞机这样的高端大型装备制造业取得突破,才能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强国的基础,为中国尽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握发展的时与势,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提高发展的安全性,都需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只有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才能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C919翱翔蓝天,迎来商业化落地高光时刻,助力“制造强国”行稳致远。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站在新的起点上,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国大飞机事业系列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踔厉奋发、勇毅笃行,秉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我们必将不断迎来大飞机发展的高光时刻,迎来“制造强国”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