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丨因为深沉的热爱,他为无数人打开了南海子文化大门
北青社区报大兴版组 2023-05-24 17:03

“过去的遗迹不见了或许没有那么的可怕,更怕的是记忆也把它们都遗忘了。”这是亦庄镇新乡贤张友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传承北京南海子深厚丰富的文化早已成为他心中一种自觉的责任感,他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中无不透露着对家乡故土那份难以割舍的、深沉的爱。为何对这片土地如此热忱,还要从他幼时说起。

村落记忆 成为内心的一粒种子

1949年,张友才出生在东南海子墙外的南双桥村,至今,他仍记得儿时,经常和小伙伴在海子墙边捉迷藏、摘酸枣的情景。张友才听奶奶讲,他们家的祖先是从河北石家庄迁到南双桥的。迁入的时间,比修建南海子皇家苑囿时的明永乐年间还要早。“家中老辈人说,修建南海子皇家苑囿时,南海子里就有民居村落。皇家为修建,就把村落拆了。”西半部的村民迁到西红门外,东半部的村民迁到双桥门外的南双桥一带。据张友才介绍,现南双桥村的老户村民中,重复姓氏不计,有五十多个姓氏,带有明显的多村合并的特征。而南双桥村以东和南海子墙外的村落,多以单姓命名,如丁庄、白庄、马庄、孟庄、薄村等。

另外,在兴建亦庄开发区时,还发掘多处平民百姓的古墓群。这也说明,明代南海子皇家苑囿在修建前,曾有村落存在,只是这些久远的村落迁并历史,逐渐成为民间口头流传,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载。正是祖辈留下的有关南海子的村落记忆,无意间,成为张友才日后挖掘与探索南海子文化的一粒种子。

爱文艺干宣传 朦胧之芽越见清晰

小时候,村村都有业余剧社,张友才的父亲和大伯都是剧社的骨干。每到农闲时,他就跟着大伯到南城天桥听书或看戏。“旧时的北承天桥非常热闹,说书的、唱戏的、练杂技的、拉洋片的,什么玩意儿都有。”家庭的影响、环境的熏陶,使他小初中阶段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凡是学校组织文艺演出,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1968年,他在村里做“赤脚医生”,一边为村民看病,一边张罗着村里的文艺宣传队,不但经常为本村社员演出,还时常被邻村邀请。1972年,他被选拔为亦庄大队(相当于乡)党委宣委兼团委书记。“当时亦庄大队管辖十多个行政村,大队机关设有广播站,村村街头都装有大喇叭。村民除了几个样板戏和几首革命歌曲,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他便利用有线广播为大家播讲小说。每到晚上播讲时间,村民就不约而同地搬着小板凳在大喇叭底下收听。《艳阳天》《渔岛怒潮》《平原枪声》《烈火金刚》等多部长篇小说,深受大家喜欢,几乎影响了当地一代人。

1974年,张友才被调到大兴区红星公社(南郊农场)文化站,管辖上百个行政村,辐射约十万人的公社文化站设有图书馆、文创组和一支文艺宣传队。特别是,历史上的南海子几乎全在公社范围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他对南海子皇家苑囿文化的关注。他经常在结束文化站工作后,到南海子各处古迹遗址参观、探究,翻看南海子相关的史料书籍。

采录百位老人 讲述南海子文化

2009年,张友才被正在筹建的南海子公园聘为文化顾问,请他为公园景观设置出谋划策。退休后的他比工作时更忙了,张友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挖掘南海子历史文化,参与南海子公园建设中。

2017年至2019年,他时常骑着车子从亦庄出发,相继遍访了鹿圈、太和、瀛海、金星、旧宫、南苑等多个社区的数百位老人。或上门拜访或约在小区附近的街心公园,通过与老人聊天,多层次多方面了解南海子古今历史。

二十多年来,张友才怀揣着对地方文化的责任感,先后编著出版了《南海子史话》《南海子宸迹》《南海子春秋》《南海子探幽》《南海子故事》《南海子庄园》和《南海子古诗选》等南海子系列专著。同时,为传承南海子文化,他经常到机关、学校、文化讲坛进行讲座,竭尽全力宣传南海子文化。他还兼任瀛海中心小学校外辅导员,为小学生策划校园南海子历史文化展、讲述南海子民间故事。

由于北京经济开发区不断扩区,农村城镇化、旧村改造进程加快,南海子历史记忆中的数百个自然村落,都早已不复存在。但张友才内心仍怀揣着留住南海子“村落记忆”的冲动,他采录并传承下来,让更多想了解南海子文化的人,知道生活在这片区域的祖祖辈辈曾经的家在哪里,曾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又流传过哪些故事……

编辑/赵亚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