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首席技师李宁 —— 光亮圆齐摇药丸 二十载摇成守艺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9 08:06

编者按

去年以来,本市推动实施首都技能人才“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着眼于补齐人才工作短板,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让技能人才“高”起来,“能”起来,“兴”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技能人才的队伍中来。  据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4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56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若干“大师工作室”,见证劳动的业绩,抒写技能的荣光。

走进同仁堂科技公司亦庄分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宁的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一柜子的荣誉证书、奖章诉说着她的荣光:2014年晋升为同仁堂首席技师、2018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和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2022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李宁说,从1999年进入同仁堂至今,同仁堂给她上了三堂课。而这三堂课让她有了三种角色:手艺人、创新人以及守艺人。“无论是哪种角色,中药丸的‘光、亮、圆、齐’始终是我倾心关注的。”李宁说。

第一重角色:手艺人

摇“手筛”摇出满手血泡

李宁从1999年毕业入厂至今,从年轻的学徒成为师傅、首席技师,与同仁堂结下了不解之缘。李宁说这份缘其实缘起于小时候。小时候的李宁经常被父母派去大栅栏的北京同仁堂买药、买痱子粉,每次去闻着中药香、看着售货员拉开一格子一格子的药匣配药,就会莫名觉得迈不动腿,站着看半天。中考时,父母告诉她有个同仁堂学校,她二话没说就报考了,由此开启了她的“制药人”生涯。

同仁堂教给李宁的第一堂课,就让李宁成为了“手艺人”。 1999年,李宁刚进厂时收到的“礼物”就是一张手筛。师傅说:“过不了这一关,别的学得再好也没用!” 一只手转,一只手摇,上千粒药丸均匀地在直径60至80厘米的手筛中摊开,药丸一遍遍地通过筛子眼,最终才能选出合格的成品。看似一摇一转的简单动作,做起来还真是不容易!上班第一天,李宁就摇出了一手血泡,吃饭的时候一端碗,钻心的疼,可药丸却还是大小不一。

但是,李宁觉得很神奇,药丸竟然能这样就造出来,“自己一定要学会。”李宁暗下决心,为了尽快掌握泛制技艺,下了班的李宁还是继续练习,“那段时间,我也记不清多少个晚上是在工位旁边摇着手筛度过的了,我只记得练到最后,血泡摞血泡,都磨成了老茧!”一天数百次甚至近千次地摇筛,李宁的大臂小臂练出了肌肉,北京青年报记者好奇地隔着衣袖摸了摸外表瘦弱、个头不高的李宁的胳膊,确实颇具肌肉线条, “我的身材在制药人来看,真是我的弱势,但练着练着我就成了女汉子呢!”李宁开玩笑地说。

说起她的工作,有个形象的说法是“摇元宵”。但微丸的制作可比元宵要复杂多了,“微丸能有多小?每粒药丸直径不能超过2.5毫米,个头跟芝麻差不多,每100粒药丸才重0.3克。拿西黄丸来说,小小的药丸中,含有天然麝香、天然牛黄等各类珍贵的细料,同仁堂微丸制作的绝技在于能让这些细料均匀地分布在每一粒药丸中,保证药效稳定,是名副其实的‘小身材、大功效’。别看身材小,但还要美,这个美的标准就是要达到‘光、亮、圆、齐’,为了这个标准,我时时不敢懈怠。”李宁说。

就这样,两年后,李宁掌握了起模子、过筛、培面、阴干、包衣的一系列技艺,摇出了一粒粒光、亮、圆、齐的微丸。

而对于同仁堂十大名药之一的西黄丸,李宁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西黄丸是中药领域治疗癌肿的特效药,近年来需求量不断提高。此前由于西黄丸原料黏性极大,成品率只有87%左右。这时候,李宁就开动脑筋,根据以往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制定出“少粉多用,勤翻勤动”的实验方案,“就是精确计算每个工序所需要的药粉数量后再进行粉碎,粉好的药粉要尽量用完,降低药粉板结率,另外每天增加对阴干中丸药翻动的次数,减少粘连。这样,当年西黄丸的成品率就提高到了99%。”李宁颇为自豪。

二十多年来,从李宁手上摇出的西黄丸能有几十万斤。“每当看到经我手的西黄丸走下生产线的时候,我觉得对得起师傅的教诲,也对得起自己的心,更对得起同仁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这是同仁堂给我上的第一课。”李宁连续多年被聘为同仁堂首席职工,2014年晋升为同仁堂首席技师,2015年成为“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2018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和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2022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等等,李宁作为手艺人的第一重角色塑造得很是成功。

第二重角色:创新人

巧手改工艺提高药丸产能

对于李宁来讲,成为手艺人还远远不够,“同仁堂给我上的第二课,就是要有守正创新,尊古不泥古的勇气。”

据李宁介绍,同仁堂的西黄丸多是手工环节生产,生产周期较长,机械化程度较低,面对消费者的用药需求,同仁堂科技公司将实现西黄丸机械化生产为重点专项工作。

2014年8月,厂里引进了自动化设备扩大产能。李宁说,当时大家心里都打鼓,同仁堂几百年都是手工制作微丸,一下换成了机器,可靠吗?“可以说,从手工全过程生产到机械化生产,颠覆了传统的制作模式,如何让机器能有人的手感、人的观察、人的感知,将起模子、培面、过筛、包衣选粒等工序变为机器操作的标准流程,将同仁堂的精湛制药技艺与现代化工装设备相结合,压力和难度都可想而知,当时大家谁心里都没底。”

果然,在试产环节出现了问题。药面和水混合后,药丸无法成形。更关键的是,产量最大的西黄丸药粉属于胶类材料,设备自带的桨叶在运转中容易造成药丸粘连。

这时候,身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李宁并没有想要缩回去,继续手工制药,而是尊古不泥古,积极寻找着手工技艺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结合的最佳途径,为实现泛丸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探索。在李宁的带领下,班级人员集思广益,果敢决定将桨叶拆除,将原来两个喷枪只保留一个,同时将原来垂直的内壁改良成有了一定的弧度,这样解决了丸药不易成型和易粘连的问题。再经过几个月的巩固试验,终于能够精准把控喷雾器的洒水量、添加药粉的时机,保证了药丸颗颗分明。

同时,西黄丸的有效成分中含有挥发性物质,为了不使有效成分药效衰减,不能接触高温,原来只能进行阴干,“但阴干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我就想到改变干燥模式,运用低温流动的方式,达到了在缩短干燥时间的同时而有效成分不衰减的目的。”就这样,西黄丸的生产周期从之前的每批七天缩短至每批五天,但药性、药效始终与之前手工制丸时一致。

西黄丸机制丸的成功,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把手工技艺和经验与现代化机械完美结合。这样的突破为后来同仁堂其他品种产能提升,从手工转变为机械化生产积累了很多经验。微丸史无前例地从300多年的手工制作,创新为现代化设备的生产模式,成就了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之后,同仁堂又实现了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其他相关品种的机械化生产,总体的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

创新让古老的生产工艺插上了效能的翅膀,也让同仁堂微丸生产走得更远。

第三重角色:守艺人

擦亮制药古训的职业底色

工作中的李宁是个“较真”的人,她的“较真”体现在手工泛丸的传承上。虽然目前丸药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但是李宁始终坚持手工泛丸技术的传承与磨练,并且对于泛丸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严苛的标准,不能有半分敷衍。“这也是同仁堂给我上的第三堂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是要有传承的使命担当。”李宁说,所以她一定要把手工泛丸的技术“守”下去,这个“守”就有着两层含义:守住、传下去。

2015年,同仁堂为李宁成立了首席技师工作室,她有了另一个身份——师傅。“我选徒弟,人品是第一条,自律、认真、负责、细致是四个硬门槛。我经常对徒弟们说,药不是一般的商品,咱们做的小药丸,背后是一个个患者,牵动的是一个个家庭。”李宁说。

2020年12月,李宁所在的首席技师工作室被授予“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李宁开始面对同仁堂全系统招收徒弟,首批招收了7个徒弟。工作室每年都展开课题攻关,并对每个徒弟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李宁的大师工作室,北青报记者看到了传说中的药匾,里面盛放着上千粒的模子,李宁的徒弟王鑫磊正做着培面的练习。只见他先将模子集中在药匾的一边,在另一边用刷子将用做黏合剂的水润湿,再抡起臂膀推、拉、揉,让模子律动着与润湿的位置充分融合,长得还算结实的他摇了一会儿也有些气喘。“药匾的支点是要随着模子跳动的幅度改变的,你不要怕药往外撒,角度对了,自然就不会撒。”在一旁的李宁边看边指出问题。据李宁介绍,药匾是传统泛丸制作的必备工具,一般直径60至80厘米,多以竹皮或藤皮编织而成,对于操作者的臂力要求极高。尽管生产线上已经用不上药匾,但她始终要求“手上的功夫不能丢”,尤其是作为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在我手里给丢了。”

李宁说,下一步,还是会致力于中药生产更大比例的机械化,当北青报记者问她这与守住手工的技艺是不是有些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并不矛盾。

李宁说,中药生产越来越机械化是大趋势,但手工制作是中药生产的基础,也是中药加工的灵魂。虽然未来机械设备是中药批量生产的保证,但机械设备不能完全取代经验丰富的操作技术人员,两者融合才是中药加工制作的发展方向, “尤其是现在培面等环节,还需要半手工制作,这时候,手工的技能尤其重要。”

李宁举例说,像银翘解毒丸,治疗感冒的药,肯定植物根茎类药材成分较多,所以药粉里边纤维性的东西就会多,这样在泛制的过程中,就不太容易粘到丸药上;而十全大补丸,属补益类中药,这类药里边肯定是果实类成分比较多,含糖量会高,所以在泛制的过程中就会黏性很大。“这两种药所给的蜜水和药粉比例肯定会不一样,这都需要练习练习再练习。”李宁解释说。

作为一名“守艺人”,李宁对于被授予“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很是开心,“政府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让我这个守艺人的舞台更加广阔,走得也会更加长远。”

成为“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办员后,李宁不仅选徒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同仁堂,同时还有了专项资金用以将北京市中医药大学的权威教授请到厂内,进行现场教学,“我们从来不缺实践,有所欠缺的是先进的理论,三堂课下来,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李宁说。

有了经费的支持,同仁堂公司还为李宁申报了《一种水蜜丸制备方法》的专利,“目前已经在第二阶段审核中了。”

上述专利中,李宁将原有工序进行改进优化,增加了两道滚筒筛,同时将修丸上光工序与培面工序进行了调整,在培面到重差标准后用包衣辅料拉平闯亮,起到上光的作用,减少了出罐次数,达到减少生产工时、缩短生产周期、减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像银翘解毒丸,用此方法后每批生产所用天数就减少3天,节省工时108小时。”

关于未来,李宁最大的希望是让更多新一代同仁堂人了解和掌握同仁堂精湛的制药技艺。她更希望,让“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古训成为新一代同仁堂人心中的职业底色。

现场   大药丸小药丸 罐中旋转各有讲究

走进同仁堂科技公司亦庄分厂,药粉特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在微丸车间,李宁正忙碌地带领着徒弟们赶制一批银翘解毒丸。在糖衣机的轰鸣声中,已经起好的模子被倒进不停旋转着的不锈钢大罐中,一层蜜水喷入,一层药粉撒下,再用手拌着不锈钢罐的转动,让蜜水均匀地包裹在每一粒丸药上。然后再行喷蜜水、撒药粉,循环进行。不时地,罐中正在成形的药丸会被取出10粒,在旁边的小秤上进行称重,“一层蜜水、一层药粉,就是我们所说的泛制法。中药泛丸的工序,首先要从起模子开始,把药粉通过黏合剂的雾化,把它变成小沙粒状,也可以理解为药丸的雏形,然后通过培面让模子‘长个儿’。而这个培面步骤,就需要借助人工来操作,要掌握好药粉与蜜水之间的比例,这就需要经验和技巧了。要时不时称重,就是要控制每粒丸药的重量,像银翘解毒丸就控制在100粒15克左右。”李宁解释道。

这时,李宁探头在罐壁上一看,马上招呼旁边的徒弟,告诉其药粉与蜜水的比例有点不恰当,马上调整,“看罐壁上粘连的药粉有点多,实际上,成功的泛制之后,罐壁上应该是基本干净的。”

据李宁介绍,糖衣机原本是西药中为药片包糖衣所用,后被拿来用在中药的制作当中,“也算是西药中用吧!”

渐渐的,糖衣机里的丸药体积变得更加浑圆、润泽,仔细观看还能看到细粉均匀分布表面。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车间最里面的角落里还摆着一台缩小了几个量级的小号糖衣机,“这个小罐是从我师傅手里接过来的,陪伴我20多年了。平时基本上都是我在用,做一些克重更小的微丸。因为克重更小、生产量也相对较少,用大罐就很不方便、损耗也大。”李宁边说,边演示起泛制“喉症丸”的过程。只见她右手拿起一只带有雾化喷头、装满水的喷壶,按压着,左手在罐内“翻抄着”,“因为本身克重小,黏合剂跟药粉的匹配就要求非常的严格,稍微出一点点偏差,出现了粘连、异型、大小不等的情况,整批可能就废了。一般模子是每百粒0.6克,而这个喉症丸的成品百粒才0.4克,所以施放喷雾黏合剂的位置、手法都要更为精准,是个技术活。”李宁表示。

而谈到技术,李宁指出,从起模子、过筛、培面、阴干、包衣的一系列泛制步骤来看,原来最难的就是起模子。但是,现在的起模子已经从手工起变成了机械化,“也是利用了西药用的机器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让更多的人可以很容易地上手。”李宁指着旁边一台有着一个圆圆的离心转盘,并配有漏斗、自动计量装置的名为离心式包衣造粒机介绍说,正是有了机械化,中药的泛制才有了里程碑式的飞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寻找原汁原味老字号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30
详解安宫牛黄丸的使用说明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7
首旅集团与同仁堂、京能集团成立“党建引领老字号产业创新联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0
吴京获评一级演员,北京56位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评上高级职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20
“救命神药”安宫牛黄丸价格飙升,原材料成本“高烧”何时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13
视点|同仁堂里赶“大”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7
北京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7
你以为直播间里的“巧克力丸”是保健品?但其实是……
央视新闻 2023-11-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