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商务团赴海外招商持续:让“买鸡的人”找到“卖鸡的人”
半月谈 2023-04-18 11:38

持续优化招商工作,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环节。自去年底我国部分省市商务团“出海抢订单”引发关注以来,各地商务团赴海外招商行动已持续至今。

地方政府与企业联手,主动对接外企的合作意向,有效提振了外企对我国商贸与投资的信心。受访中欧经贸人士认为,为助推更多外商投资合作项目落地,还需进一步关注欧洲企业投资趋势,拓展海外商贸资源渠道,促进资源有效对接和转化。

增强双边商贸合作信心

近期,全国多省市政企联动,派遣商务团包机出海赴欧寻觅商机,招商成果初显。多位商务团代表介绍,去年底陆续启程的首批团组主要任务是拜访新老客户、举办招商座谈和收获市场动向等,其中不乏签订合作备忘录和意向协议,如浙江、江苏苏州等团组在赴欧考察期间达成总额数十亿美元的意向投资。

巴斯夫、西门子、博世和迪卡侬等多家欧洲企业表示,中国商务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充分的诚意,在谈项目和企业决定尽快赴中国考察,当面交流的成果远胜于线上沟通。

德国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霍斯特·勒歇尔告诉半月谈记者,中国商务团的最大收获,是与欧洲伙伴重新建立了信任。之前,受地缘局势和疫情期间人员跨境交流停滞的影响,欧洲企业对未来发展抱有不确定心理,导致一定程度的信任降低。商贸伙伴当面交流带给人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商务团的访问将有效提升企业信心。

受访商务团代表认为,企业随团出访可以考察当地经济现状,特别是消费市场复苏情况,并争取更多的合作空间。浙江省商务厅投资促进处副处长戴争光说,受乌克兰等国际形势影响,一些欧洲国家的制造业外迁现象明显,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中德经济协会第一副主席伯恩哈德·韦伯在中国从事商贸活动近30年。根据他的观察,德企在2023年还将秉持“在中国为本地生产”的本地价值链理念,现存德企的新增投资将占所有德企在华投资项目的绝大多数,首次投资中国市场的企业相对较少。

如何有效挖掘和对接资源

“买鸡的人找不到卖鸡的人。”这是受访中欧经贸一线人士反映最集中的问题。首批团组出海把握国际市场脉搏后,如何有效挖掘招商线索、提升招商推介效率,成为接下来推进海外招商和贸易的核心难点。

信息同质化导致“内卷”式招商。据一些商务团反馈,一些省市委托单一机构获取招商信息,作为合作方的多个中国省市可能收到同样的海外招商信息,资源同质化导致内部竞争加剧,也体现出资源对接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存在不足。例如,许多省市通过与投资咨询机构OCO Global等国际机构签约,在海外挂牌设立代表处,投资机构按约定每年向中方伙伴提供几十条投资、贸易信息和资源。由于投资机构覆盖面有限,海外投资有效信息重复率较高。

捷克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姜辉认为,我国个别地区产业趋同化以及地方招商政策相似,一味靠比拼优惠政策,争抢同一资源。各地应围绕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分工,进行差异化招商,考虑投资方的差别化需求来制定招商政策。

外方资源对接与转化效率待提升。商务团出海受限于出入境手续、行程紧凑等原因,考察重点仅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中小企业投资需求的掌握、中外沟通及时性与效率还有待提升。此外,疫情对人员流动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可能导致合作项目落地尚需一段时间。戴争光介绍,招商引资是整个经济链条的前端,最终落地还涉及外企对各类要素成本、营商环境的实地考察。

服务企业需求,推动海外对接与政策指引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欧洲商界持续看好中国市场。2022年欧盟对华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90%,英国对华投资同比增幅超40%,凸显中欧经贸合作活力旺盛。

鉴于外企加强供应链本土化的需求,短期内可重点着眼于在华企业的增资意向。勒歇尔表示,欧洲工业优势产业与中国蓬勃的消费市场吻合度较高,相关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大多考虑采取长期投资策略。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隋月红认为,相比出海直接网罗资源,先行从国内市场挖掘和对接海外招商,再出海接洽,对实现优化外商在我国区域的布局更有意义。

构建大招商网络,形成多方合力。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诸竹君认为,政府部门组建的招商团是一个支点,要撬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海外招商格局。可以通过聘任海外招商大使、借助国际招商中介和侨商会等机构拓展招商网络,进行有效资源精准收集,提高对接和转化效率。浙江省商务厅厅长韩杰表示,要全方位拓展全球大招商模式,积极开展基金招商、中介招商、专业化公司招商,推动侨商回归投资。

统筹布局,防止无序竞争,优化营商环境。隋月红认为,需要综合统筹,做好重大项目海外招商的整体性布局,防止无序竞争。从地方层面来看,可从入驻的本地外商着手,深入完善产业链,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政府服务与专业公司市场服务的分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魏董华、单玮怡)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