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极致细微”是法海寺横扫中国壁画江湖的“大杀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3 20:00

近几年,法海寺壁画已经与甘肃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等肩齐名,有“中国三大壁画”之美誉。近来愈发地热闹,一时间成为人们竞相打卡的“网红圣地”。

著称于世的法海寺壁画总面积约236平方米,共绘有77个人物,包括水月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以及天帝、天王、信女、童子等,他们服饰华丽,仪容优美,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高的近2米,矮的只有50厘米。集中分布在法海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各侧山墙之上,共计10铺,满壁风动,美不胜收。

有意思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两位外国女性与法海寺的交集,使这座几乎“消失”的古刹重现江湖,名扬四海。

一位是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193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藏于深山的法海寺,她撰写的《发现法海寺》刊登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引起国外文史界的瞩目。

“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有一座造型极其优美的佛教寺庙……有一位剃了光头的年轻人将我们迎入了一个寺庙庭院之中,并沿着石阶往上走,来到了第二个庭院,那儿有和尚在拆除为牡丹花穿上的越冬稻草衣。这就是法海寺。”

“在石头祭坛上,坐着3个上了漆的塑像,每个塑像后面都有一个绘制了图案的屏风。接着,我们发现殿内四壁都布满了壁画!我们兴奋地打开了该寺庙的其他门,利用一面镜子把阳光折射进了殿堂内部。令人惊奇的画面顿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敢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其他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

在安吉拉的字里行间,透着她当时的兴奋与惊喜和对寺内壁画的迷醉之情。

之前的1933年,另一位女性,24岁的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漂洋过海来到北京,几年间她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风景、建筑、市井、人物都被她摄入了镜头,法海寺也是其中之一。

“壁画在大殿的墙上,永远位于阴暗处,处于非常好的保存状态,要描绘它须将屋瓦挪开,才有一个好光线。”赫达在寺中拍摄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八十多年前法海寺的景象。

不过,据说这位赫达小姐拍摄时让同行的朋友用橡皮球向点燃的三聚乙醛燃料上吹镁粉,相互反应后生成巨大的光亮来引光……这种充满危险的举动,拍摄数张后,赫达便被喷溅的火焰烧伤,险些毁了容。

作为皇家敕建寺院,法海寺壁画为当时的宫廷画师主导完成,在大雄宝殿东侧伫立的《楞严经幢》上,就镌刻着几位宫廷画师如宛福清、王恕以及民间画师张平、王义、顾行等人的名字。最终,这些恢宏壮丽的作品也无不体现着宫廷画院的气韵与风度。

“水月观音”是法海寺壁画的经典代表作,可谓“镇寺之宝”。壁画中的观音坐于海中岩石之上,她左臂支撑,右臂搭在膝盖上,右腿垂下,左腿盘起,庄严自身、令极殊绝。值得注意的是,这幅“水月观音”中所有的轮廓线均采用“沥粉堆金”的画法勾勒。从侧面打光,能看到明显隆起但又无比流畅的轮廓线条,人物也顿时金光闪闪、立体起来,仿佛观音大士即将步出画面、显灵人间。

尤其天衣中的一袭薄纱,更是整幅“水月观音”画中最令人称奇之处。它萦绕于观音全身,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丝丝入扣。我们将披纱放大,细微之处,妙不可言。披纱的花纹由一组组六边雪花图形构成,而每一组图形又包含若干条以放射状排列的细密丝线(有资料称为48条细线),整件披纱有几百组这样的图形,上万条丝线,均为画师一笔一画勾出。

这种“极致细微”的绘画风格遍布法海寺壁画各处,也成为法海寺壁画著称于世,横扫中国壁画江湖的“大杀器”。这些500年前的明代画师坐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以微弱的烛光照明,手持狼毫画笔,在比较粗糙的墙壁上屏气凝神,稳稳勾出这万条蛛丝细线,从身体到环境无疑都是巨大的考验。

画师们将自己对佛法的虔诚之心、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融入壁画的创作之中。绘制壁画的过程就是他们通往佛国仙界朝圣之旅中的苦修,因此没有一丝一毫省略与将就,不将就即是讲究,讲究到了极致,即成就了这绝世瑰宝!

文/夏凡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