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教育家李鑫华 —— 中轴线上文保牌 横竖运笔费思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3 07:07

始建于公元十三世纪、形成于公元十六世纪的北京中轴线上,文物鳞次栉比,“文保标识牌”是文物重要的标志之一,其中“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太庙、社稷坛”四块文保标识凭借其书法韵味,成为中轴线上独具魅力的现代石刻。这四块文保标识牌的书写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鑫华,近日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回顾了三十三年前他为中轴线书写文保标识的情结与历程。

看似简单的“正阳门”三个字  被视为“最难考题”

因与文保标识结缘,李鑫华被誉为“中轴线上的书法家”,这些文保牌承载了李鑫华的难忘回忆,亦成为他与中轴线之间的情感寄托。3月21日下午,在北京市文物局的协助下,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李鑫华来到正阳门箭楼回访他书写的文保标识,回想起三十三年前的书写经历,李鑫华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李鑫华在正阳门(箭楼)讲述文保标识的故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正阳门箭楼,位于前门大街北端,是中轴线的重要节点。国务院1988年将此建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城门洞西侧的面墙上,镶嵌着一块汉白玉匾额,匾额中央题刻“正阳门(箭楼)”,“正阳门”这三个字为楷体魏碑风格,笔力雄健、端庄大气。而箭楼北侧的正阳门城楼,面墙上同样镶嵌着“正阳门”三个字的文保牌,与前者规制基本相同。

正阳门的两块文保牌,被李鑫华视为代表作。在他眼中,看似复杂的文字未必难写,而简单的汉字往往难以把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正阳门”,被其视作“最难考题”。

李鑫华慨叹,以往临摹字帖时,从未遇到简体的“阳、门”二字,没有先例可以遵循借鉴。相比繁体字的“正陽門”,简体字“正阳门”写不好就配不上正阳门这座宏大建筑,更会让这座中轴线上的北京内城正门失掉“精气神儿”。

为写出“正阳门”的气韵,李鑫华对这三个字进行了细致分析:楷书中的“正”字比较对称,处理不好容易呆板,第一笔横的斜度与水平线要有适度夹角,在起笔、收笔之间掌握平衡,使其稳重又不失美观;“阳”字的左耳刀旁顶天立地,右边的日字若摆放不好会显得高不成、低不就,因此日字的高低位置需要精准拿捏,才能让人感觉舒服美观;“门”字不太对称,那一点既不能被另外两笔吞进去,也不能跳出来,下笔时要若即若离、不左不右,方能恰到好处。

正阳门城楼的文保标识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正阳门箭楼的文保标识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正阳门箭楼和城楼各有一块文保牌,这两处标识的书法是否完全相同?李鑫华谈到,作为一名书法家,遇到相同的情况要力求有所变化,经过10多天的精心构思,他先写城楼、后写箭楼,两处“正阳门”前后一气呵成但各有千秋、略有变化。据北青报记者观察,两处“正阳门”乍看没有明显区别,但仔细对比观察,“正”字的短竖宽窄有所不同。

从正阳门向北穿过天安门广场,可以看到广场北侧的“太庙”文保牌。太庙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系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北青报记者看到,“太庙”文保牌就镶嵌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入口旁的红墙上。

太庙的文保标识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李鑫华介绍说,“太庙”两个字是在写正阳门之前完成,也有一定难度。繁体字的“廟”里有个“朝”,简化成“由”字后,如果写窄了右边就容易缺一块,这个字应该写得比较饱满才对,一般人写简化的“庙”字处理不好容易卧进去,他在书写时将“由”字的右折肩加重,整体看上去就平衡饱满了。

同太庙东西对称的社稷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场所,同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李鑫华带领北青报记者来到中山公园南门,看到红墙上镶嵌着“社稷坛”的文保标识。

社稷坛的文保标识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李鑫华指出,“社稷坛”这几个字,单写也不太容易写好看。比如有些初学者容易把“社”字的底横沉到最下面,这样就会很难看。书写时要敢于把偏旁“礻”的一竖伸下来,把“土”字的底横提上去,这样处理字才能显得精神,看上去昂扬向上。

随着2022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始实施,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均被列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对象,这让李鑫华的作品进一步融入中轴线。据北青报记者观察,正阳门、太庙、社稷坛的文保标识,形制简单、朴拙无饰,历经三十三年的寒暑轮蚀、风雨相摧,有的几经描填甚至换过漆色,相比安装之初的刻字存在不同程度褪色,却难以掩盖其书法之神韵,而更显刻石之沧桑。

中轴线上的文保牌书法  要简明实用、雅俗共赏

李鑫华是如何与文保标识结缘?时间回到1990年。据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刘卫东回忆,当年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计划对1957年、1988年、1990年公布的43处文保单位设立标识,涉及正阳门、太庙、社稷坛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以及部分市级文保单位,他当时就职的北京古建研究所负责落实这项任务。

“在电脑刻字尚不发达的年代,文保标识都是依靠手写,我便向工作专班推荐了李鑫华。”刘卫东介绍说,更早期的文保牌多由美工师手写,但很少邀请书法家,李鑫华的书法功底扎实细腻,且深谙魏碑之精髓,他的字端庄有力、美观大方,得到了专班的一致认可。

彼时李鑫华年仅34岁,就职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当代教育史研究。李鑫华认识到文保事业的深远意义,并且是自己实践书法功力的好机会,所以在明知一分稿费也拿不到的情况下也慨然应允提笔一试。

宣传和告知是文保标识的基本功能。文物部门提出的要求是:统一使用简体字,既要注重实用性,还要注重观赏性。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李鑫华,了解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他认为,文保标识代表国务院、代表市政府,更要面向大众,他的字要力求简明实用、雅俗共赏。

1990年春季,文物部门确定了43块文保牌的定稿文字,以及所对应的标牌尺寸。这批文保牌分为三种规格:大号150cm×100cm,主要应用于正阳门、琉璃河遗址等;中号90cm×60cm相对较多,用于太庙、社稷坛;小号60cm×40cm用于西堂子胡同的四合院等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完成好这次任务,李鑫华参照标牌尺寸,去琉璃厂购买了一批高品质的“红星牌特级净皮单宣纸”。据李鑫华回忆,当时妻子和孩子住在朝阳区,他在海淀区有一间宿舍,虽然环境比较简陋,但适合专心创作,书写43块文保牌大约用时半个月。

据刘卫东介绍,制作1990年这批文保牌选用汉白玉,石材均产自房山区的大石窝,刻字的匠人来自大石窝或河北曲阳,他们将李老师书写的主题字,用复写纸拓印在石碑表面,再进行手工镌刻。正阳门、太庙、社稷坛的字大一些,采用“双钩泥鳅背儿”的刻法;字小一些的文保牌多为“普通阴刻”。

社稷坛文保标识,采用“双钩泥鳅背儿”的刻法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李鑫华书写的“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采用普通阴刻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李鑫华书写的文保牌不局限在中轴线,而是分布在北京现今的13个区,大多数文物知名度较高。如东城区的“北京孔庙”、西城区的“天宁寺塔”、海淀区的“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等。

“自己书写的文保标识,能在中轴线上长年展示,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时刻,让我感到非常幸运!”李鑫华感叹。

李鑫华书写的文保标识   受访者供图

李鑫华书写的文保标识   受访者供图

李鑫华书写的文保标识   受访者供图

师从书法大家归质忱  编写书法教育图书近60册

练就扎实的书法功底,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李鑫华1956年生于北京市东城区,10岁时通过一本《柳体标准习字帖》了解到很多书法家的故事,自此开始学写毛笔字。1.05元一刀的元书纸,每天写一张,能用上三个月。由于经年累月刻苦练字,加上所用墨膏质地粗糙,砚池厚约0.5厘米的砚台,曾被学生时代的李鑫华练字磨穿孔。

为了进一步精进技艺,1973年,李鑫华拜书法大家归质忱先生为师,学习北魏碑体书法。据李鑫华回忆,他每周带着字去老师家中拜访,归先生会现场指出问题,并一笔一画地修改和示范,只要学生愿意学,归先生便倾囊相授,而且分文不取。就这样耳濡目染、聆听教诲、反复实践,经过半年的学习,李鑫华的书法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在拜师前练字虽刻苦,但多少有些盲目,因此很难提高,拜师后才步入正轨,实现了传承有序。”李鑫华将归质忱先生尊奉为他的领路恩师。

1978年恢复高考后,时任中学教师的李鑫华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书法社”的首任社长, 1981年,李鑫华在“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自此步入中国书坛。

李鑫华与恩师归质忱先生合影,吴环宇拍摄于1982年

1987年,李鑫华就职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潜心钻研书法教育。自1995年编写出版《楷书技法百日通》至今,李鑫华陆续编写出版书法艺术教育类图书将近60册,在向学校和社会普及书法方面成绩斐然。

如果还有机会书写文保牌 我愿做一名书法志愿者

对话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鑫华

北青报:书写这批文保标识,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鑫华:1990年,当时很多著名的书法大家健在,我只能算是书法界的新人,书写中轴线文保标识,是我施展才华、崭露头角的好机会,我的字一旦被选中,将面向北京、乃至全国公众展示,所有人都可以点评,真可谓压力不小。从技法上来说,这对于我是一次综合性的高难度考试,是对我书法水平的检验和提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北青报:您是否参与了文保牌的刻字和安装?

李鑫华:记得在安装文保牌的过程中,文物部门曾邀请我到现场观看,但当时工作繁忙就未能成行。后来我和夫人带着傻瓜相机,去天安门广场附近与文保标识逐一合影。毕竟每处文物都是独特的文化遗产。

北青报:这批文保标识在使用后,您是否听到过公众的反馈?

李鑫华:文保牌上不会署我的姓名,很多人并不了解作者,但有朋友在“北京孔庙”看到文保牌时觉得像我的字,说明我的字有一定辨识度。另外曾听到有人评价我的字浑厚、凝重、不浮躁,猜测作者是位老先生。

北青报:近些年来北京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增多,您是否关注过文保标识的变化?

李鑫华:仅以北京地区来说,在我写过文保标识后,新的文保牌开始用电脑软件字库里的字。近十年来,我能感受到身边的文物越来越丰富,说明国家的文保力度在提升,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文保标识来说,首先是具备宣传和告知的功能,但字库中的字体有些单调,难以展现书法艺术的魅力,所以我还是认为应该“手工书写”,因为在运笔中也会揉进书写者的感情寄托和文保情怀。

北青报:如果还有书写文保标识的机会,您是否愿意参与?

李鑫华:我愿意做一名志愿者,为文保事业贡献书法家的智慧和力量,而且保护文物对于全社会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北京青年报》2023年4月3日相关报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北京中轴线日历》颁历 展现中轴线申遗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4-11-02
这部短片告诉您,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 2024-10-02
从考古发现解读北京中轴线价值内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1
东城区“书香·中轴”中轴线文化讲堂开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8
中轴线寻宝 | 寻找中轴线“古狮造像”雕塑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中轴线寻宝 | 寻找中轴线“墨宝”沧桑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中轴线寻宝 | 全景追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之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四季中国|北京中轴线的冬天
新华社 2023-12-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