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力度空前的汽车促销降价引起市场端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接连发文回应,认为政企联合联合推出促消费措施很有必要,但由此引发的“价格战”也给汽车市场带来负面影响。3月24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再次发文称,应当关注“价格战”背后的汽车市场公平竞争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通过提高供给与需求适配性,打通流通循环的堵点卡点,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降价潮袭来不实促销信息在流传
近日,湖北省联合多家车企推出政企购车补贴,主要针对东风风神、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等地产品牌,优惠金额从5000元至90000元不等,不少4S店门庭若市,受降价幅度的影响一些冷门车型受到追捧,有的车型甚至出现“一车难求”的情况。比如雪铁龙C6的知名度不高、销量也一般。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C6的销量仅为3082辆。但这次活动中,没有抢到车的购车人群需要支付定金后排号提车。然而不少人表示,半个多月过去了,还没有提到车。有的4S店直接告知已无法提车,并退了定金。
这波补贴也在车市引发连锁反应,不少车企跟风降价,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虚假的促销信息,比如网传截图显示购买一辆宝马i3只需12万,该截图列出了多个省补贴后的车辆金额,“四川补贴后16万,贵州补贴后15万,湖南补贴后15.5万,重庆补贴后15.5万,云南补贴后12万”。对此,北青报记者咨询了宝马客服,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收到相关补贴活动的通知,建议咨询4S店。北青报记者挨个拨打了上述五个省份省会城市的宝马4S店,工作人员均否认这则消息的真实性,有的直接表示,网传截图是假的,已接到多个询问电话;也有工作人员称,根本不会有这么大的优惠力度,太夸张了,最多会有八九万的优惠。
到店客流和关注度与有效订单量不匹配
3月24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表示,近期车市“价格战”引发市场强烈震动和社会广泛关注。所谓价格战,是企业之间竞相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的行为,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商业竞争形式。汽车市场的“价格战”由来已久且时有发生,但本轮车市“价格战”由于有非市场主体的不当介入,显得极为不同也尤为惨烈。
从协会最新调研看,尽管到店客流和关注度有短时大幅增长,但客户有效订单量明显降低,持币待购的观望情绪反而加重,协会数据显示,3月1-19日,乘用车市场零售70.0万辆,同比下降8%,环比下降4%。今年以来累计零售337.9万辆,同比降幅达18%。再加之网络上散播的各种真假难辨的价格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混乱。回顾本世纪以来的多次“价格战”,都对整个汽车市场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销量的大幅下滑。可以说,成熟市场通过“价格战”来获取发展利益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对单个企业如此,对整个行业亦然。
那么,“价格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王都解释,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调节机制之一,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主要手段。本轮车市的“价格战”仅是表象,它反映了当前汽车市场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
早在去年年底的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会以及之后的多个场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多次呼吁和明确表达了对市场的判断:产能释放过度与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将会是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矛盾。市场供大于求必然会出现大量库存积压,高库存已成为经销商乃至主机厂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是本轮车市“价格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如何实现车市良性发展?
如何平息这场“价格战”,促进汽车市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需要从供需关系上解决发展中的梗阻,对此,工信部辛国斌副部长在2022年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汽车产业链发展时就强调提出:“要坚持需求拉动先行、供需双侧发力、实现良性循环”。
王都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以消费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汽车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竞争时代,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呼吁各界更应当关注“价格战”背后的汽车市场公平竞争和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不能扬汤止沸而应追本溯源,要通过提高供给与需求适配性,打通流通循环的堵点卡点,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现阶段,各级政府应靠前发力、积极加力,加大推出财政、金融、促消费、产业链领域对冲政策以应对市场下行的压力。长期看,要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的手段,为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还市场竞争以本来面目。
王都表示,汽车生产企业应加快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根据市场变化以销定产来把握生产节奏,以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供给更多适销对路车型,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建立厂家对经销商超合理库存的补偿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渠道网络建设规划和退出机制。
经销商应坚定信心、巩固和发展好自身在渠道、效率和服务方面的特有优势,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做好销售和售后服务,以数字化驱动精益化运营,实现降本增效和用户价值增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