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老人自建民俗馆 3间闲置房展850多件老物件
中国新闻网 2023-03-20 18:23

程森林(中)向参观者介绍农具

量米的斗、点籽的葫芦头、不同年代的户口簿和账本、大大小小手工布鞋的鞋样子……这些承载着时代印迹和温暖回忆的老物件,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义和塔拉镇五合村民俗文化展览馆都能见到,它们被拂去尘埃、焕发新光彩。

近日,五合村民俗文化展览馆开馆了。每天9点至11点,馆里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村民。大家瞅瞅这个、看看那个,念叨着与老物件相关的点滴往事和幸福回忆。这里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这里有无数人的童年记忆、绵绵乡愁。

村民在民俗馆参观

“户口本,从1961年到现在的有7样,还有过去供销社用的购买证,这是买盐的证、这个是粮食供应证。账本是从1971年到现在的,咱们五合村的粮食产量从1968年到现在的底子都有。”民俗馆里都有些什么,程森林如数家珍。

今年74岁的程森林是土生土长的五合村人,从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岁月,到如今生活的富裕富足,他慨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也感念党的恩情。

2000年开始,作为老党员的他着手修村志,历时18年时间,完成了近10万字的村志编修工作。也就是在修村志时,老人把抢救、挖掘、整理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物品当作了神圣的使命。

程森林(左)展示老相机

程森林千言万语动员、千辛万苦“淘宝”,为的就是将散落民间的民俗文化瑰宝展现于乡亲们面前。这些物件可以让老人回忆当年奋斗的场景,让青年人回忆童真乐趣,让孩子们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年我都习惯了,到哪儿去都想找一找,看一看,跟人家沟通,大家也认识、理解到这个事的意义,为我们这个展馆提供了不少东西。”在程森林看来,这些老物件再不搜集、整理、保存,就会彻底消失。

物件搜集得差不多了,可是没有场地展示,程森林就把儿子家的3间闲置房利用起来,门厅、客厅、东西卧室,甚至厨房,都摆得满满当当。每天9点,程森林准时开馆,供乡亲们免费参观。

村民郭成将父亲担任五合大队团支部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时(1966年至1990年)的7本会议记录,和知识青年送给他的乐器一并捐给了民俗文化展览馆。

民俗馆里耳枕等各式枕头

当郭成第一次走进展馆,再次捧起父亲的笔记本、看到一件件熟悉的物品时,感慨万千。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转了好几圈儿了。这些东西大多数人都见过甚至用过,让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有一种怀念过去的感觉。这些东西快没有了,失传了,用金钱买不到了。”郭成说。

一副木犁杖,浸润着前辈躬耕劳作的汗水;一双“千层底”,粘牢家人的牵挂和深爱;一本古书籍,字里行间记录文明历程;一架老相机,见证过千家万户的聚散离合……展馆里,老物件无言,却件件都在述说开鲁地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沧桑巨变。

在书籍展区,有一本老物件登记表,程森林清晰记录着提供者姓名、物品名称及用途、件数。“好多东西都是人家珍藏的念想,能拿出来展览,供大家一起怀念过去、记住乡愁,也得让大家记住他们。”程森林说。

郭成翻看父亲的笔记

目前,共有近80人提供老物件,现有农耕用具、生活用品、手工制品、乐器、教具、医疗器械以及书籍、字画、五合村发展台账等藏品10余类、850多件。

在展品中,一对崭新的耳枕和刺绣的枕头顶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村民刘毅莹捐出的自己母亲的得意之作。

“程叔办民俗馆真是让我们很感动,能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祖辈劳作的艰辛,也能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励我们把这些民俗文化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刘毅莹说。

“不忘历史,这些东西能够勾起老人和中年人的回忆,也能激励青年人更好地前行,我还会继续丰富藏品。”程森林说,办民俗文化展览馆的目的意义就在于此。

文/记者 张林虎

编辑/王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