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赵晓光: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并不差 关键要开阔思路让技术被用起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5 12:47

ChatGPT的热潮仍未散去,国人在热议之时也不免思考: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如何跨越赶超?国产“ChatGPT”离我们有多远?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团队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赵晓光认为,我国的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模型大多应用于专业领域,缺乏大范围应用。而ChatGPT的出现则启示我们发展人工智能应开阔思路,要将实验室中的好技术推广到实践当中,在更广泛的场景中被使用起来。

国产“ChatGPT”多局限专业领域  发展人工智能应开阔思路

年初,美国科技初创公司OpenAI旗下智能聊天工具ChatGPT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人工智能”热潮,此后国内一些互联网大厂也纷纷表示将布局ChatGPT方向。那么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处在什么位置?又该如何赶超?

赵晓光介绍,其实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落后,在一些专业领域内甚至表现非常亮眼,但相较ChatGPT,我国尚未在大规模应用层面实现突破。赵晓光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在日常工作中也会使用到类似ChatGPT的国产语言处理模型,它们大都应用于专业领域,如银行系统、电力系统等,能够大大节省人力。但专业领域内容相对固定,对算法训练有限,而ChatGPT则是从一个更大范围进行突破,把更多的内容都放进这个大算法模型之中,并且在最广阔的市场中投入使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思路还不够开阔。”赵晓光说。ChatGPT对于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实验室中比较好的技术,快速地推广到实践当中去,让其在更广泛的场景下被大家用起来。

新技术靠“堵”行不通 关键看如何适应

ChatGPT全球流行后,也引发了教育界的担忧,不少高校因担心学生使ChatGPT作弊而宣布禁止使用。对此,赵晓光认为,一项技术出台后,想要禁是禁不住的,关键要看如何使用这项技术。

赵晓光告诉北青报记者,她的一些学生也在使用ChatGPT,其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收集更多信息、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但从学术角度而言,ChatGPT仍然是整合已有观点,并没有创新,“不管它有多漂亮,也只是一个高级的拼盘。”赵晓光说。

因此,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ChatGPT,让技术真正为我所用。赵晓光告诉北青报记者,作为老师,应教会学生将其学业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国家发展、科技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一个新的技术出现一定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只是去‘堵’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适应它。”

我们离国产“ChatGPT”有多远?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亟待突破

如何把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变成下一个ChatGPT?赵晓光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多类似ChatGPT的问题,有了关键技术却无法在企业中转化落地,无法将技术变成产品甚至产业。

赵晓光认为,目前我国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成果落地转化需求侧动力和能力不足。很多企业缺乏长远规划、高质量人才储备也不足,难以挖掘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二是成果源头供给侧转化的动力不足。作为科技成果源头的科研院所,其研究课题大多面向世界前沿领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尚不健全,此外,在科研人员服务企业转化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导致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动力深入开展转化工作。三是科技成果从样机到小批量测试的卡点难以突破。一项技术实现从0(想法)1(样机)突破后,从1到10 的小规模应用测试阶段却由于风险大、投入高缺乏资金支持,影响成果转化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赵晓光也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她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质量研究院,解决供需技术融合对接问题。其次,赵晓光建议优化大学、科研院所的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员为企业服务的动力。最后,建议丰富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在纳入研发经费加计扣除范畴的基础上,建立小批量试制产业联合基金,积极引导企业自有资金和社会资源投入,积极支持知识产权融资,支持有明确需求的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成果转化小试平台,解决从样机到小批量应用测试的卡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熊颖琪
校对/房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