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型储能装机首破10GW 锂离子电池占主导
界面新闻 2023-01-17 13:34

2022年,中国储能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截至去年底,国内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累计达59.4 GW,同比增长37%。

1月16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秘书长刘为撰文披露上述数据。他表示,2022年,支持储能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各类商业模式持续改善,储能标准加快创制。这些因素为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2022年9月底,国内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首破50 GW,达50.3 GW。由此计算,2022年四季度,新增投运储能装机9.1 GW。

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和熔盐储能等。其中,传统的抽水蓄能项目仍占最大比重,累计装机达46.1 GW,占总装机规模77.6%。

新型储能项目保持了高增长。截至2022年底,国内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12.7 GW,首次突破10 GW,同比增长一倍多。其中,2022年新增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装机6.9 GW,同比增长超180%。

新型储能主要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技术。

从单体规模看,百兆瓦级项目已成常态。据CNESA统计,2022年,国内有20余个百兆瓦级项目实现了并网运行,是2021年同期的五倍;规划在建中的百兆瓦级项目数超400个,其中包括七个吉瓦级项目(1吉瓦=1000兆瓦)。最大项目为青海省格尔木东出口共享储能项目,总规模高达2.7 GW。

2022年,国内新增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规模共计101.8 GW,已远超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制定的“2025年实现30 GW装机”的目标。

CNESA表示,上述大部分项目都将在近一到两年内完工并网。“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5%-70%,市场规模将屡创新高。

从技术看,锂离子电池仍占新型储能的主导地位。2022年,新增锂电投运装机规模已突破6 GW。项目时长仍以1-2小时为主,耗时4小时以上的项目开始增多,如新疆、河北、青海、西藏等地纷纷布局了10 GW以上的项目。

其他技术路线的规模和应用也各有突破。压缩空气储能方面,项目的功率等级正从100 MW向300 MW加速发展。2022年新增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近10 GW,单次储能时长最高可达12小时。

液流电池方面,则在2022年实现了首个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的并网运行,以及首个吉瓦时级全钒液流电池项目(承德全钒液流电池智能产线项目)的正式开工。

钠离子电池方面,国内最大规模钠离子电池项目三峡能源阜阳储能项目在2022年成功落地。该项目位于安徽阜阳,规模达30 MW。飞轮等短时高频技术的需求也逐渐增大,据CNESA统计,已有超过300 MW的项目处于规划在建中。

储能政策体系也正不断完善。2022年,国家能源局出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据CNESA统计,国家及地方全年共出台储能直接相关政策约600余项,涉及储能规划、实施方案、市场机制、技术研发、安全规范等方面。

各地也相继发布储能规划。据CNESA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总规模接近67 GW。其中,陕西、山东、浙江等十省市先后布局了216个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总规模达22.2 GW。

商业赛道上,2022年也迎来了跨界储能热潮。CNESA指出,上市公司是储能跨界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领域。跨界锂离子电池的企业有盛虹集团、南方黑芝麻、创维新能源等;跨界钠离子的企业有华阳股份、传艺科技、维科技术等;跨界液流电池的企业有永泰能源、海德股份、中核钛白等。

国内企业也正加速海外布局。据CNESA统计,中国在电池产业链关键材料及相关组件所占全球份额均在60%以上,并将不断扩张。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远景动力等企业,已进行海外建厂布局,或正寻求海外投资建厂。

储能行业标准也在加快创制。例如,工信部去年发布实施了SJ/T 11812.1分布式储能用电池标准,强标《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 51048修订稿、GB/T 36276修订稿、电化学储能电站检修试验规程、启动验收规程、调试规程、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等多项储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023年,储能行业被寄予更多期望。

据CNESA官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预测,2023年固态锂离子和钠离子储能电池将开始商业化规模应用,干法电极、高精度预锂化、固态化技术和装备和耐高温高安全的储能电池将被开发成功,数字化、碳足迹核算也将被广泛应用在储能领域的各个环节。

“在政策和需求的共振下,储能行业风口已至,行业正迎来商业化、规模化的历史性拐点。”CNESA副理事长单位代表、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尹小强认为,2023年,储能行业行业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CNESA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陈海生也表示,随着“双碳”战略下储能需求的扩大,储能技术性能与成本的持续改善,加以政策支持,2023年中国储能大概率又将迎来高速发展的一年。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