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例“远程处置”新模式 破解异地扣押财产处置难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4 15:32

多位市民身陷诈骗陷阱,之后案子破了,诈骗团伙判了,可钱却在异地拿不回来。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昌平法院获悉,近日,昌平法院执行局冯自华法官团队在办理乔某责令退赔执行一案中,积极创新“远程处置”财产处置模式,圆满完成了扣押在河南省林州市某产业园内的第一批涉案财物的处置工作,涉案财物共计约156万斤,成交金额170万元。据了解,该案件是北京市首例成功采用“远程处置”模式进行异地扣押财产处置的案例。

微信截图_20221214150417.jpg

据了解,2014年至2018年,乔某等人以高息为诱饵,通过发放宣传单、媒体营销、茶话推介会等方式,非法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高达11亿元。昌平法院依法判决乔某等人犯集资诈骗罪,在案扣押物品变价后退赔投资人、被害人经济损失。然而,涉案财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包括机械设备、机动车辆、农作物、废旧图书等,而且扣押在北京、河南、山西等多地,加大了财产处置的难度。

为了积极推进财产处置工作,防止涉案财物价值贬损,尽快为投资人、受害人挽回损失,2021年,冯自华一行前往扣押地,清点盘查了涉案财物,回京后立即制定了财产处置方案,并按随机原则选取专业评估机构。但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一直无法再次前往现场进行评估工作。

微信截图_20221214150527.jpg

“法官,我们的钱还能追回来吗?”“疫情这么严重,案子是不是很难执行?”……不少受害人给执行局打来电话,焦急询问执行进展。

“案子肯定会执行,我们想办法!”冯自华一边耐心安抚受害人的情绪,一边带领团队成员认真梳理案情、分析研判情形。

冯自华告诉北青报记者,该批涉案财物不属于委托当地人民法院办理的事项,同时由于涉案财物繁多、执行环节复杂,无法直接委托司法拍卖辅助机构处理。因此,他们积极创新,果断决定采取“远程处置”方式处置涉案财物,通过协调公安机关,联系看管涉案财物的保安公司,利用线上会议云端平台进行“远程处置”。这样一来,既化解了无法前往现场的困境,又解决了执行权的问题。

微信截图_20221214150542.jpg

全面考虑、权衡风险后,冯自华带领团队迅速对接公安机关和保安公司,积极制作了“远程处置”的详细预案。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对远程工作的全流程、全环节进行规范和细化。

当天,冯自华和法官助理紧盯现场视频,进行实时指挥,公安机关协调,保安公司引领,相关人员参与,完成了现场评估、看样咨询、财产交付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了解,目前第一批涉案财物已经全部交付完成,圆满完成了异地扣押财产处置工作。

“太感谢法官了,‘远程处置’办法既快速又灵活,打消了我们的疑虑!”得知第一批涉案财物处置圆满完成后,不少申请人在电话里纷纷表示感谢。“远程处置”的新型模式是昌平法院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采用云端平台创新异地财产处置工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异地扣押财产的处置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努力实现了疫情防控和执法办案两不误,有效节约了司法成本,缩短了当事人实现胜诉权益的周期,进一步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朱葳
校对/吴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