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抗疫 “我有信心与‘舱友’们共克时艰!”
北京新闻广播 2022-12-06 11:48

为全力应对本轮疫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作为北京新国展方舱医院首批医疗队牵头单位,协同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口腔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共同组建一支168人的医疗队,收治轻型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

作为本市第一批由医疗机构完全接手运营的方舱医院,面对舱内感染者大量“非医疗”需求,医疗组、护理组、院感组、信息组、患者服务保障组通力合作,不断优化入舱、在舱、出舱各环节。从11月17日9点开舱到12月4日8点,W2舱累计收治患者1893人,累计出舱1062人,目前在舱患者831人。18个日夜,已收到50余封“舱友”留下的感谢信。

从“心里抵触”到主动报名志愿者——感染者的方舱生活

“刚住进来的时候心里有点抵触”,回想几天前刚住进方舱时的心情,袁先生这样说。家住西城区的袁先生11月26日核酸阳性确诊感染新冠,11月27日凌晨被转运到北京新国展方舱医院W2方舱,“这事怎么会轮到我?当时岂止是焦虑,心里害怕。”

医务人员安排好隔离间和床铺,发放了脸盆、毛巾、洗发水等物品。“我一个人住一个隔离间”,袁先生开始了方舱的治疗和生活。“医生发给我一包药品,是中药颗粒,自己泡着喝,一天两袋”,医生还开导他要调整心情,“让我们别害怕,心情好起来,对康复有好处。”家人也经常来电话,让他放宽心,把病养好。

袁先生在医生开导后,心情慢慢好起来,他发现方舱里的每个区域都有志愿者。“为啥不给自己找点事做?”很快,袁先生成为他所在C1病区的志愿者。

“爱心在方舱传递”是W2方舱一个微信群的群名,群内成员都是入住W2方舱的患者,而他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

“方舱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互相帮助。”一次,袁先生和另一位志愿者帮舱友们发餐,“发饭的时候又有人过来帮忙了,一起把饭从车上抬下来,再一份份发到舱友手里,大家都挺热情的。”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张檬负责W2舱志愿服务方面的工作,她说:“刚接到组建志愿者队伍的时候,我还担心生着病的患者是否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很快我就发现,大多数患者都很有爱心,而且他们的志愿服务做得很好!”

志愿服务、患者互助成为提升方舱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从开舱到12月2日,W2方舱患者中累计有200多人成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目前在舱志愿者142人,还有100多名志愿者已经治愈出舱。

我有信心跟“舱友”们一起共克时艰!——方舱里的“全能”守护者

唐毅带领团队进行开舱前的准备

“作为第一批由医疗机构完全接手运营的方舱医院的领队,我经历很多人生第一次!“回想起北京新国展方舱医院W2区开舱运行的2周,宣武医院纪委书记、W2方舱医疗队总领队唐毅忍不住感慨。

11月13日宣武医院接到组建方舱医院的通知,仅12小时就与同仁、胸科、口腔三家兄弟医院组建了168人的医疗队。其中包括医生20人、护士100人、医技15人,院感防控12人以及管理人员21人,一家“小医院”的架构初显。

北京新国展W2方舱开舱第一天

虽然方舱医院也叫医院,但在这里医疗并不是唯一主题。如果走进方舱,你会看到戴着眼镜上网课的孩子、“正襟危坐”开视频会的白领、端着牙杯刷牙的老人……有忙着为感染者办理入舱手续的医疗队员,也有自愿帮着发餐、统计需求的志愿者。

唐毅是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知名专家,同时负责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科研与管理工作,也担任医院纪委书记。即便这样的多面手,来到方舱的第一周也经历了很多“第一次”。他说,日常工作中需要考虑的是自己负责的病人用什么治疗方案、医疗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而现在需要带领医疗队解决好“舱友”们的吃喝拉撒:舱里的暖气足不足?wifi网速快不快?入舱、出舱手续怎么才能更快捷,让大家减少等待……

即便在开舱前进行了模拟接诊演练、各环节的全流程测试,唐毅带领的医疗队还是很快就碰到了一个“非医学”难题——网速慢!

北京新国展方舱医院W2舱共有1000张床位,这么多人在一起,最大的需求就是上网:中小学生需要上网课,成年人需要收发邮件、开视频会议,老年人也需要刷手机;医疗队的工作更离不开网络。可开舱第二天就发现整个区域的网络速度大幅下降。唐毅说,“我第一时间就找指挥部沟通这个情况,对接了通讯运营商。大概半天的时间,运营商的信号车就开到了方舱周围,保证了舱内的网速。”很快舱内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气”。

大部分感染者7至10天达到出舱标准

冀冰心与同事探讨治疗方案

“目前到我们舱的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宣武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冀冰心这次担任W2方舱医疗队队长。他告诉记者,入舱的感染者,大部分进舱时没有明显症状,仅核酸检测为阳性,有部分患者存在咽干咽痛、发热、流涕等轻症症状。

医生和护士负责将患者接进舱室内,指导患者扫码填写身份信息、出现的症状等,进行“入院登记“。医疗队每天会监测患者的体温、血氧、心率等指标,医护人员会根据上传到信息系统的内容和对患者的接诊情况予以相应的治疗。

为方便患者,W2舱把舱内分为男区、女区、家庭区,分别有400张、400张、200张床位。其中,家庭区的每个隔离间里有两张床。“小朋友可以和父母一起,老人和子女一起,方便相互照应,家人在一起能稳定情绪,不至于那么焦虑。”

冀冰心说,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我们不会给予过多的干预治疗;对轻症的患者,我们会在测体温等基本观察的基础上,对新冠本身引起的咳嗽、发烧、腹泻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还有部分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我们会密切关注他们的健康状态,并为他们配发基础疾病的用药。

“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为出舱的标准。”冀冰心说,从患者住院的第5天开始我们会安排他们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连续两次为阴性,即符合解除隔离标准,“大部分感染者在7天到10天左右就转阴了。”

第一位出舱的患者

患者服务保障组24小时在线“接诉即办”

郭思媛在接听患者来电

W2舱内探索了志愿者“吹哨”机制,将志愿服务与接诉即办、未诉先办融合。如果有舱内的运维人员、保安、保洁没能及时发现、处理的问题,志愿者发现后会立即“吹哨”,来自宣武医院的张檬在患者服务保障组工作,她说:“比如有暴露的电线、地上有积水等,都会有人会拍照片发到志愿者群里,由我们督促运维方工作人员来尽快处理。”

为了解决方舱感染者的各种“非医疗”诉求,W2方舱成立了——患者服务保障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办公室的郭思媛是组员之一。开舱至今,每天患者的诉求会通过多条渠道反馈到患者服务保障组,“有患者会直接拨打12345,也有人通过志愿者微信群提出诉求,还有患者拨打患者支持热线寻求帮助”,郭思媛会耐心倾听记录,多方协调,认真、及时回应患者诉求。

“刚开始接通电话的时候,可能患者大多情绪比较激动。但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因为对疾病的恐惧、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对家人健康状况的担忧,情绪波动都是很正常的。所以作为患者服务保障的医务人员,我们尽可能的耐心倾听、安抚情绪,同时协调各方尽快解决实际问题。名义上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18点,但因为方舱医院的特殊性、患者诉求的随时性,我的手机每天24小时都是畅通的;另外,也会随时关注志愿者微信群消息。对于患者们的诉求,我们第一时间响应,能在当天解决的就不拖到第二天。”  

郭思媛发现,在W2舱开舱的10多天里,患者的诉求发生着变化:“开舱初期,患者诉求比较多,主要问题集中在生活物资、环境卫生、核酸检测等方面。随着我们不断梳理工作流程、打通工作堵点,优化解决方案,诉求量大大减少,现阶段主要是回复、解答一些个性化的问题。”

12月2日,郭思媛收到了一条患者感谢的短信,“这位老人符合出舱标准后,健康宝没有转为绿码,他无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同时也很担心社区不允许进入,就在舱里滞留了。我在接到电话后,立即确认患者身份,协调上级部门寻求解决方案。第二天一早,当我收到他发来的感谢短信,得知他可以顺利回家了,我也十分欣慰。能让患者早日回家,也是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心愿!“

文/记者 韩萌 唐思萌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