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注意,压力使人发胖是真的!4个方法拯救“压力肥”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2-12-02 07:30

源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

让人心情烦躁、精神紧张

压力大的同时摄入高热量食物,一不小心就形成“压力肥”。

“压力肥”,即压力型肥胖,是指由于压力所造成的肥胖,又被称作“肝胃郁热肥胖”。年轻一代发生率较高,其中男性30岁以后,女性在25岁前后发病较多,且女性有比男性高发倾向。

对于人们来说,就职、结婚、生育等环境变化巨大,心理上经常处于波动期。也因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很多上班族饮食、作息不规律,频发压力肥,甚至会影响到胃,致胃热,而食欲异常旺盛。

是什么造成压力肥

1

过度依赖安慰性食物

关注压力肥的人群,探究其变胖成因时,我们不难发现,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对安慰性食物的过度依赖和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

“吃是最好的疗愈”,安慰性食物指代那些能够使人获得安抚或幸福感的食物,一般是高糖、高脂肪或是童年最爱的食物,比如蛋糕、奶茶、烧烤等。

当人处在压力状态下,会不自觉地持续摄食增多,导致肥胖。

2

应激性激素

肥胖和劳累带来的恶性循环也很可怕,由于压力的影响,人体的皮质醇分泌紊乱。伴随着代谢问题的出现,在叠加的负面作用下,又会激化压力反应。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变胖就很容易正向增长,越累越吃越胖。

具体来说,应激性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水平的上升,直接导致了人“胃口大开”。

它的分泌像是开启了“想吃你就多吃点”的闸口,大大提高了人对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供能物质的需求。

但这是一种不正确的信号,它打破了机体能量的需求—消耗平衡,很容易出现暴饮暴食问题。进而导致脂肪增多,体重增加,成为压力肥人群中的一员。

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团队们就指出:“应激激素糖皮质激素的慢性释放或者释放周期紊乱会引发一系列代谢问题。比如增加脂肪细胞的生长、胰岛素的产生,这会加强身体对血液中糖分的吸收。”

3

久坐

对于广大上班族来说,久坐也是“压力性肥胖”的诱因。长期待在座位上不动,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有害生活方式之一。

长期保持坐姿的危害是全方位的:身体血液循环和呼吸气体交换减慢,新陈代谢速率降低。

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还会造成骨骼肌肉损伤,以颈椎、腰椎疾患、颈部肌肉劳损、下背痛等为代表的上班族职业病就是如此。

久坐时缺乏运动,久坐后只想躺平,如此一来,肥胖自然找上门。

压力肥带来的危害

一个人压力太大,会导致肝功能下降,会影响到胃部对于食物的消化,这些也会导致压力肥胖发生。

压力肥胖不仅仅影响形象,还会导致身体出现其它异常。

1

高血压

肥胖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最为常见的就是高血压。

心脏的工作量一旦增加就代表着血压升高,如果一个人持续五年到八年处于比较肥胖的状态下,有超过60%的概率会患上高血压。

2

高血脂

肥胖人基本上饮食都存在问题,有些人喜欢吃肉有些人喜欢吃零食,因此当体重升起来之后血脂也是第一个升高的,一旦血液当中的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升高之后,自然就会导致血脂的比例升高。

如果一个人连续三年处于肥胖的阶段,有将近七成的人会患高血脂症。值得庆幸的是,后期通过控制饮食控制体重,血脂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3

糖尿病

有相关数据显示如果一个人持续五年处于肥胖阶段,患糖尿病的概率为百分之三十五,如果持续八年以上肥胖,患糖尿病的概率为百分之五十二,随着肥胖年限的延长,患糖尿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胃口好吸收就好,血糖比例就高,这样胰岛素就需要更加频繁的进行工作,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之下自然会出现异常。

如何避免压力肥

1

饮食

应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如油炸类、腌制类食物、汽水可乐类含糖饮料、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冰淇淋等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等。

2

心态

不摄入垃圾食品始终治标不治本,降低压力、缓解情绪,保持愉悦心情才是“去根”之法。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对压力来源事务的掌控能力,保持乐观心态才能分清主次,顺利找到解决事情的关键点。必要时,可向他人倾诉排解,并寻求帮助。

3

运动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天至少进行相当于快步走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每周最好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骑车、跑步、游泳等。

运动状态也能调节身体激素的水平,促进大脑产生血清素,这也是很多人运动过后心情舒畅的原因之一。

4

睡眠

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在睡眠状态下,人体全身放松,能够更好地释放压力。许多排毒代谢都只有在熟睡中才能进行完全。

所以,平时也应保证充足睡眠,遵循生物钟的自然规律,拥有充沛的精力才能更好的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一般来说,应保证在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为第二天的工作提供满满的能量。

在“压力就是动力”的观念下,我们更应该正确面对压力,学会调适自我情绪,尽量避免陷入情绪的泥淖。

来源:广西疾控、科普中国、中国建设报、海曙区第三医院

编辑/陈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