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严冬中寻出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11-26 09:30

欧洲中央银行日前发布报告称,在经济前景日益暗淡和各国政府提高利率抗通胀的双重作用下,欧洲陷入技术性衰退的风险已大大增加。

专家指出,欧洲调控措施短期性、应急性强,今年冬天欧洲可能不会出现严重能源断供。但欧洲各国政策缺乏协同,内部仍存明显分歧。长期来看,欧洲经济能否脱困,还受到能源转型进度、地缘政治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

多举措纾解困境

欧洲经济当前面临多重不利因素,高通胀仍是首要难题。欧盟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欧盟和欧元区年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1.5%和10.6%,高于9月的10.9%和9.9%。

能源问题持续影响欧洲通胀走势。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欧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升级。受此影响,俄罗斯对欧洲能源出口骤降,同时全球供应链更趋紧张,能源与食品价格持续高位波动。欧洲能源与食品高度依赖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推高欧洲通胀水平。据伦敦洲际交易所数据,素有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之称的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虽然近3个月来震荡下跌,但当前价格仍是两年前同期的约7.7倍。

由于天然气和电价暴涨,不少欧洲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铝、锌冶炼、钢铁、化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部分企业受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甚至出现产能外移现象。标普全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衡量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的综合PMI指数为47.8,连续5个月低于荣枯线。

电费、燃气费及食品开销大增,加剧欧洲民生困境,削弱居民购买力。据欧盟委员会11月22日数据,欧洲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负23.9。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援引分析师评论称,该数据比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糟糕。

为抑制高通胀,欧洲央行年内已累计加息200个基点。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日前表示,预计欧洲央行还将继续提高利率,以使通胀率降至2%的中期目标。

针对能源困局,欧洲提出了开源、节流、补贴、征税、限价等多种方案。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报道称,欧洲各国采取紧急行动,补充天然气储备,从美国和中东进口了大量液化天然气。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称,欧洲国家正与非洲最大天然气出口国阿尔及利亚加强合作。此外,欧洲还向东地中海、中亚等地区出动出击,达成多项能源协议。

《纽约时报》报道称,为节约能源,法国推出了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大规模的节能计划,包括规定家庭住宅、公共场所的供暖温度上限、对街头照明广告进行限制等。英国《卫报》称,为应对能源危机,德国汉诺威将切断公共建筑、游泳池及体育馆等地的热水供应。

9月30日,欧洲理事会正式批准有关控制能源价格的议案,具体措施包括:欧盟成员国在今年12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期间主动减少10%的用电量,并在用电高峰时段强制减少5%的用电量;对能源企业的超额利润征税、对用电的家庭和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等。

11月22日,欧盟委员会提议,从明年1月起实施天然气限价机制。一旦欧洲市场天然气价波动满足触发条件,该机制将把天然气价格上限设在每兆瓦时275欧元。此前,匈牙利、捷克等国政府已对燃油、天然气等实施了限价措施。

措施短期性、应急性强

“导致欧洲通胀高企最主要的因素是能源价格上涨。欧洲希望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抑制经济活动扩张,进而减少对能源的需求,缓解能源价格上涨态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刘明礼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欧洲各国在拓展能源供应和节约能源这两点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各国均认为,须尽快通过各种办法保障能源供应,使欧盟能源进口来源多样化。同时,尽量降低需求,在自愿基础上减少能源使用。”

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欧盟天然气储量已达到总容量的94.84%。德国(99.38%)、法国(98.88%)、意大利(94.04%)等国家储气量均超过90%,比利时达到100%。

“当前,欧洲多数国家的天然气储备量较为充足。加之欧洲今年的暖冬现象,对天然气的需求可能不会超过预期。今年冬天,欧洲出现严重能源荒的概率不大。”刘明礼分析,“但欧洲大规模从其他渠道寻找能源,肯定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进而对经济及国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严少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为应对当下困局,欧洲频繁运用货币、财政政策两大宏观调控杠杆,出台的纾困措施有明显的短期性、应急性特点,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情况。

布鲁盖尔研究所数据显示,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欧洲各国政府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了大量财政补贴,总额达5314亿欧元。其中,英国政府相关补贴方案金额共1784亿欧元,相当于英国GDP的6.5%,比例远超其他欧洲国家;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也拿出GDP的约3%用于财政补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彦红向对本报记者表示,基于欧盟发布的应对能源危机的“国家援助临时框架”,欧洲各国均出台了较大规模的应急纾困举措。但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欧洲各国政府债务已经历过一轮大幅飙升,针对能源危机和高通胀的大规模补贴会使各国公共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长期面临多重考验

欧盟委员会在日前发布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称,在不确定性上升、能源价格高企、家庭购买力承压、融资条件收紧等情况下,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将继续萎缩。欧委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这是欧盟经济的一个转折点。欧洲各国人民艰难应对生活成本上升,企业正失去竞争力。

严少华认为,当前,欧盟成员国应对危机时的具体措施依然缺乏协同。各国政府各有考虑,自行其是,表现出“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态度,这会使欧盟层面出台的纾困举措效果大打折扣。

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日前刊文表示,欧盟内部在能源改革的范围、推迟能源转型以确保能源供应、能源价格控制等方面存在分歧。在财政可持续性问题上,南北欧的想法也有差异。这种分歧背后是关于欧洲长期增长模式的辩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能再像以前欧洲面临危机时那样,仅靠财政紧缩和刺激出口纾困,而是需要制定更加一体化的工业、能源和技术政策,进而加强欧盟的战略自主性。

“中长期而言,出于保证财政可持续性、维护社会公平、加速推进能源转型的考虑,欧洲国家的纾困措施预计会逐步向规模适度、更有针对性、更具战略性的应对措施转变,特别是更精准地支持贫困群体和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同时加大力度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和促进工业节能。”孙彦红说。

“长远来看,欧洲经济要想充分扭转颓势,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地缘政治局势走向。地缘政治紧张会导致欧洲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更大危机,影响欧洲能源稳定和通胀预期,加剧欧洲经济的外部风险。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经济的脆弱性,可能引发欧洲大陆经济和金融不稳定风险。”严少华说,“欧美关系也是影响欧洲经济脱困的重要因素。当前,欧美围绕《通胀削减法案》产生摩擦,或将深刻改变欧洲工业结构,导致欧洲持续面临‘去工业化’挑战。”

文/林子涵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