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国际高峰论坛将举行 一批重大项目将集中签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1 15:14

11月11日,2022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国际高峰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据介绍,本次论坛以“探索生命、共创未来”为主题,将在11月17日至20日期间举办,安排1场主论坛和6场专题论坛,论坛采取线上方式举办。今年为首次举办,今后每年将举办一届。今年论坛,将有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重磅嘉宾亮相,昌平区将在这次高峰论坛上集中签约一批跨国药企研发布局、原创成果转化重大产业项目。

“1+6”  2022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国际高峰论坛将举行

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也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作为北京重点打造的创新产业带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昌平区内的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枢纽型主平台。其中,位于未来科学城西区的生命科学园,经过20多年发展积淀,已经成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专业园区,是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

昌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仁全在发布会上介绍,为进一步营造开放性、国际化、具有市场活力的创新生态,助力生命科学园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速释放“核爆”效应,促进北京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昌平区政府将共同举办2022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国际高峰论坛,今后每年都将举办一届,持续打造品牌影响力、产业凝聚力。

杨仁全介绍,本次论坛以“探索生命、共创未来”为主题,安排了1场主论坛和6场专题论坛,采取线上方式举办。其中,主论坛是本届高峰论坛的“重头戏”,将于11月17日下午面向全球直播,多位来自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专家代表、医疗机构代表、投资机构代表、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代表、国内外医药企业代表将参与论坛主旨报告和圆桌对话,共同围绕当今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前沿共话发展与合作。此外,一大批支撑昌平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磅项目将在主论坛上进行云签约。

诺奖获得者将亮相论坛 一批重大项目将集中签约 

杨仁全介绍,本次高峰论坛具有聚焦科技前沿、培植创新生态、促进产业落地、提升国际水平四个鲜明特点。据介绍,本次论坛瞄准全球科技创新范式加速变革的新趋势,围绕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两大核心驱动力,主论坛和各专题论坛将从不同角度切入,邀请国内外顶级科学家、审评审批机构和知名企业家、投资人等近百位行业“大咖”,安排了主旨报告、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将为新格局下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带来前沿洞察和前瞻思路。

借助高峰论坛的平台,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和学术界、企业届、医疗界、投资界代表将齐聚一堂,围绕技术突破、药械研发、临床转化、金融赋能、监管科学等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互动、共话发展,进一步促进“政产学研医金介”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营造更具活力和黏性的创新生态体系。

论坛还将促进产业落地,昌平区将在这次高峰论坛上集中签约一批跨国药企研发布局、原创成果转化重大产业项目。同时,还将聚焦前沿生物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组织“云端”展览展示,充分推介北京富集的创新要素、优质的发展空间、一流的营商环境,开展精准招商、对接各方需求,扩大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朋友圈,促成更多重大项目和重磅成果在北京落地见效。

本次论坛国际化水平也非常高,不仅有飞利浦、拜耳、阿斯利康、默克等世界500强跨国龙头企业参加,更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欧美院士专家等国际重磅嘉宾亮相,共话医药健康新发展。

政策优势叠加  生命科学园进入创新成果爆发期

历经20余年发展积淀,生命科学园已经形成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聚集态势。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自贸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三大国家级功能区政策优势叠加,生命科学园发展迎来新机遇,汇聚了一批创新要素。

目前,园区已经聚集了昌平实验室、国家蛋白质中心等一批大国重器,汇聚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顶级新型研发机构,汇集了300多名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入驻了百济神州、诺诚健华、华辉安健、博雅辑因、万泰生物等600多家创新型医药健康企业,是国内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进入创新成果的爆发期,涌现出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重大发现、高精度个性化脑功能剖分技术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百济神州“泽布替尼”、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等一批中国原创新药走向世界。

据介绍,生命园街区控规正式获批,三期面向细胞与基因治疗(CGT)等前沿领域的产业项目——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一期、生命谷(国际)生物工程创新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同时统筹全区资源,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创新走廊,“十四五”期间将提供不少于3000亩的医药健康产业用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叶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