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俄教育合作有哪些新特点
中国教师报 2022-11-11 09:28

中俄两国教育交流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两国语言合作与双向留学继续发展,多层次、多类别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聚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俄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哪些合作。

——————————————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中俄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搭建了新平台,中国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从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中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办学、中俄语言推广四个方面介绍中俄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合作。

双向留学稳定发展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对方的主要留学目的国、互派留学生是两国教育合作的传统项目,近年来,各类留学人员数量稳步增长。2014年,到中国的俄罗斯留学生总数为17202人,赴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总数为18269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我国赴俄罗斯留学生人数不断发生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我国赴俄罗斯留学生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不稳定,部分年份赴俄罗斯留学生人数甚至有所下降。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赴俄罗斯留学生人数增长较快,2015年赴俄罗斯留学生人数达到2.8万人,2017年赴俄罗斯留学生人数增长至3万人左右。

2018年底,俄罗斯制定了国家教育项目(2019—2024年),希望至2024年底,提高俄罗斯教育的全球竞争力。俄罗斯许多高校将争取中国留学生作为留学生招收工作的重点,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官网可以用中文浏览部分内容;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圣彼得堡理工大学分别在哈尔滨和上海设代表处。2017—2018学年,俄方为中国留学生颁发了约1000份奖学金。2021—2022学年,在俄中国留学生获得了1011个预算资助学习名额,比2020年增加了71个。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及相关入境限制措施对国际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2020年仍有超过4.2万名中国学生在俄罗斯留学。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和提出后,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倡议提出后增速加快。2020年,约有1.4万名俄罗斯学生在华留学。而早在2019年,我国与俄罗斯双向留学交流人员规模已突破10万人,两国提前一年完成双向留学人员规模达10万人的目标。

多层次、多类别合作办学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之外,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三大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国在人文交流方面已建立八大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其中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是最早建立的一个。2000年12月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07年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为了让双方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推进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双方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目前,已有60多所高校加入该联盟,包括40多所中方高校,比如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及20多所俄方高校,包括莫斯科国立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在内的一批俄罗斯顶尖大学。

中俄合作办学迄今已有近20年历史,俄罗斯已成为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之后中外合作办学的第四大合作国。截至2020年12月,经我国教育部和地方审批的中俄高校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15个,其中合作机构16个,合作项目99个(不包括已停办的合作项目)。截至2018年1月,中俄两国在我国境内已合作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0个(专科层次3个、本科及以上层次7个),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35 项(专科教育12项、本科教育120项、研究生教育3项),中俄本科合作项目占我国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的10.3%。

2016年4月,我国教育部发文批准设立中俄首个非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该办学机构由江苏师范大学和圣彼得堡理工大学合作成立,办学规模1200人,办学层次为本科学历教育和外国硕士学位教育。教学模式本科为2+2模式,硕士研究生为1+1模式。中俄首个合作办学机构成立后,办学层次和规模都有所提升,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2016年11月,第二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办学机构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成立。

中俄高校合作办学历史悠久,合作专业多样,采用境内境外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中俄高校文凭。机构办学全面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我国国内授课,在规模上比单独的项目合作办学要大,但中俄机构合作办学起步较晚,直到2016年首个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才成立。成立时间晚的原因是俄罗斯宪法规定:授予俄罗斯高校学历文凭,学生必须在俄罗斯境内学习1—2年以上并在俄罗斯高校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机构合作办学必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我国国内授课。2014年5月,中俄两国教育部签署合作举办“中俄大学”备忘录。2016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专门的修正案,允许俄罗斯大学在国外授课,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俄罗斯毕业文凭。自此,拓宽了中俄机构合作办学的方式, 提升了中俄合作办学的层次。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俄合作办学还有其他形式。例如: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是两校开展的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合作项目,每年双方互派硕博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符合毕业标准颁发双方大学文凭。

联合培养多点并进

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式相近,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生管理体系,有无实质性引进并使用外方高校优质课程和师资。与中外合作办学不同的是中外联合培养并没有相应的国家法规对其专门规范,在与他国高等教育进行国际合作的实践中,一般是指通过学分互认和双校园培养的形式授予两校学位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合作。2016年7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提出,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推进沿线国家间的研修访学活动,鼓励沿线各国高等学校在急需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动联盟内或学校间教育资源共享。今年10月21日,俄罗斯两所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先后开设的“一带一路”系列课程正式开讲,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将极大拓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俄罗斯的影响,推进“一带一路”共建与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表示,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先后开设“一带一路”课程是中俄“一带一路”合作的一件大事,开了国外大学开讲“一带一路”课程的先河。

目前,联合培养分为联合培养本科、联合培养本硕连读、联合培养硕士、联合培养博士4种形式。比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与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中国石油大学与俄罗斯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俄罗斯秋明工业大学“2+3”模式的本硕连读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与莫斯科师范大学等俄罗斯高校联合培养硕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1+1+1”项目。目前,中俄联合培养项目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从这种分段型培养模式来看,结合了中俄双方的教育优势。比如,俄罗斯学生在中国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语言课及文化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和实践教学部分课程。俄罗斯留学生用汉语、俄语两种语言进行答辩,成绩合格授予中俄双方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俄罗斯学生直接到中国留学,有利于了解中国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汉语的听说能力,非常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双管齐下”推动语言合作

俄罗斯是来华留学人员最多的五大生源国之一。2019年,汉语正式纳入俄罗斯中学生毕业考试(相当于我国的高考),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俄罗斯高校约有2万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汉语。其中,46%的人将汉语作为专业或者第一外语学习,34%的人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20%的人以选修课或高校学习班的形式学习汉语。中俄双方互建孔子学院和俄语中心,打造中俄文化交流载体。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有7所高校与“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合作建立俄语中心,俄罗斯在中国设立的俄罗斯文化中心达到35个。截至2020年9月,俄罗斯共开设了19家孔子学院和4个孔子课堂。

同时,民间语言学习渠道日渐丰富,汉语私立教育机构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有18所,哈巴罗夫斯克有22所,共青城有4所,布拉戈维申斯克有7所。截至2018年9月,俄罗斯有168个教育机构参与汉语教学。各种形式的机构和平台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协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官方和民间“双管齐下”的语言学习良好发展趋势,为培养通晓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俄罗斯高校俄语专业中国留学生中有22.5%在短期语言班、预备班或通过进修学习俄语。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汉语学习者中,39%在大学学习,31%在中小学学习,25%在语言学习班学习,5%在孔子学院学习。近10年来,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和汉语学习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中俄两国学习对方语言的热情高涨,为两国高校间的合作交流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

中俄两国互为友好邻邦,且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直面教育全球化,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提升两国人文交流水平和推动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程度也不断加深,逐渐实现机制化和多层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编译/潘玥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