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看到学校教师于洋带领在校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发现很多中医药文化相关民俗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悖之处,并以此为契机在海淀教科院的指导下展开“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议题的探讨。于洋在为学生提供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利用课后时间选择不同地域进行当地民俗的收集与整理,通过讨论从中遴选出具有争议的中医相关话题1至2条,融合各学科知识与方法,尝试对这些民间习俗进行科学验证,并进行评议。每一次活动都由主讲小组牵头,引导其他小组进行对民间习俗了解、验证。之后,各小组评议,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两份重要文件对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及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2021年9月27日,海淀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跨学科学习研究”群体课题正式启动。课题预计在两年半的研究中,通过两轮的实践积累一批成熟的课程案例,形成特色的跨学科课程成果。
聚焦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实施
海淀教科院课题执行人刘晓宇老师介绍道:“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中心组织学习活动。社会性科学议题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复杂社会问题,议题至少包含科学、道德层面,一般还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定是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学习是因为现在学生的学习是分学科,是按照学科逻辑划分的,但真实的世界和生活是不分学科的,同学们的学习是面向真实的未来,所以需要能够利用学科知识去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的学习领域不少于两门学科,强调融合而不是拼盘,强调真实情境,真实问题解决。”
北京市八一学校从2021年9月加入海淀区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课题组,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海淀教科院老师的引导下,八一学校课题组老师逐步将课题课程化,开设独创的选修课程。
八一学校的议题“汽车能源与未来”中“汽车”“能源”等话题与多学科的课程标准都能建立紧密联系,学生在一些角度上能够使用已有经验参与讨论。聚焦的驱动性问题“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谁更值得买?”也是一个现实中很多家庭关注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课程老师在这门选修课上注重科学模型的建构,带领学生从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维度构建对驱动性问题的理解,最终学生通过逻辑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辩论会形式展示自己的思考。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学生不断去思考自己的立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道德品质发展
北京一零一中在学校生态智慧教育理念下,早在2019年就开始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课程,目前议题学习密切关注环境保护和气候行动,开设了“水润一〇一”校园湿地研究、神经科学、北京生活垃圾分类、圆明园40景等多门课程。
学校老师赵燕分享了自己对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的思考,并介绍了从议题选择到多样化评估作业设计的一系列课程经验。“授课老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垃圾分类课程学习中,持续总结,提炼出了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六大要素。在原课程基础上,对课程持续创新,进一步开发了校园废纸再造项目,学生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科学实验,同时在考虑规模化和经济性等因素后,设计了校园草稿纸再生机模型。”北京一零一中相关负责人表示。
“跨学科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变革的导向之一,社会性科学议题是很好的跨学科学习内容。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海淀区已经形成了一批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案例。在未来的课题研究中,海淀教科院和各课题学校将继续打磨课程,为学生呈现更加优质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道德品质发展,助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刘晓宇老师说。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