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五省份中小学生代表走进解放公园湿地 夜间发现10余种野生小动物
长江日报 2022-10-06 19:14

夜晚的公园湿地里有什么?10月3日,以“关注森林·大美湿地行——同饮长江水,共护湿地家”为主题的全国青少年湿地体验及保护志愿活动第三站来到武汉市解放公园。来自重庆、武汉、南昌、合肥、南京、盐城的老师和中小学生代表们在自然导师带领下,深入城市中心的公园湿地,与昆虫同行,认识身边的野生小动物。

解放公园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园之一。公园内绿树成荫,清澈的湖泊点缀其中,湖面荷叶田田,水鸭悠游自在。太阳落山后,栖息于此的昆虫渐渐活跃起来。娇小的豆娘在枝头翻飞,灵活的甲虫穿行于草丛缝隙,忙碌的夜蛾围着夜灯上下翻飞,夜间的公园繁忙而热闹。

“听,有虫儿在唱歌。”CAMPNOW国际营地自然导师“北落师门”竖起手指,学生们瞬间噤声,认真地听了起来。只听见湖边草丛里“唧唧唧”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同一首自然交响曲。“是蟋蟀!”有学生很快听出,立刻抢答。“这是迷卡斗蟋,鸣声清脆嘹亮,尤其喜欢在夜间鸣叫。”“北落师门”告诉大家,“生活中常说的‘斗蛐蛐’就是指的这种昆虫。它们喜欢在夏末秋初鸣叫,我们在土缝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

来自南昌华东交通大学附属子弟学校的学生胡弈阳想到了曾在家乡听到的虫鸣:“在我家楼下的草丛里,我总能看到螽斯、天牛、独角仙等昆虫,听到它们的鸣叫声。我的家乡和武汉一样,有很多昆虫。”

一行人一路前行,来至湿地边。突然,一个黑色身影一闪而过。“是一只蛙!”学生们立刻打着手电筒寻找,在临近湿地的石头下发现了青蛙的踪迹。经“北落师门”辨认,这是一只黑斑侧褶蛙,擅长跳跃和游泳,是武汉最常见的蛙类之一。半小时里走走停停,学生们发现了七八只黑斑侧褶蛙,还有短额负蝗、草地贪夜蛾、褐斑异痣蟌、双斑青步甲、克氏原螯虾、长翅纺织娘等10余种野生小动物。

“只有健康的湿地里才会有这么多昆虫、青蛙和其他小动物。”自然导师“北落师门”对学生们说。

今年5月和6月,解放公园进行了一次园林景观提升,一批新品种树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花卉在公园生根,一系列水系治理最新技术在公园改造中得到应用,公园的“小微湿地”功能更加凸显。公园在水体改造、展示人工湿地景观的同时,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听取蛙声一片,感受生态自然之美。这也是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今年6月,武汉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武汉举办。大会将围绕“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探讨公约战略方向,审议重要履约事项,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

据了解,此次全国青少年湿地体验及保护志愿活动是“湿地大会”的官方预热活动,由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湖北省林业局共同主办,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承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长江日报科普传播中心的支持。

文/詹丽 赵慧娟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