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市有健康促进医院440家 健康家庭4.3万余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8 11:33

9月28日上午,北京市卫健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主题媒体沟通会,聚焦本市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成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北京建设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于建平表示,作为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业务指导中心,市疾控中心着力从关注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加强健康科普队伍建设,提高健康科普质量,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培育市民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市民维护和促进自身及家人健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日益增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不断强化,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市有健康促进医院440家,健康家庭4.3万余户,健康支持性环境1326处,控烟示范单位2185家,无烟党政机关1438家,建成率达100%。

已建立两支高水平的健康科普队伍

在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方面,于建平介绍,本市建立了两支高水平的健康科普队伍,确保传播的科学性、精准性。一支是由140余名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组成的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另一支是涵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的健康科普专家队伍。北京市每年举办健康科普技能培训、健康科普比赛等,持续加强人员科普能力建设。

同时,打造健康科普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打造了北京市疾控系统精品健康大课堂、健康提素、万步有约、营在校园、三减三健等一系列品牌健康科普活动,吸引大批市民积极参与。创新健康科普方法,提升传播效果。开设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健康教育官方微博、微信、抖音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同时,本市也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健康传播机制。广泛普及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不同疫情防控阶段、防疫关键节点,如开学季、节假日、复工复产时期等,紧密结合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防疫需要,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大大提升,“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不扎推、少聚集”等防控知识深入人心。

针对性实施全生命周期重点危险因素干预

面对不同人群,市疾控还针对性实施全生命周期重点危险因素干预。比如,针对3-6岁幼儿,关口前移,在幼儿家庭中开展健康行为养成实践。如“改变就在100天”亲子护眼行动、21天刷牙训练营活动等,提升幼儿家长健康养育能力,培养幼儿健康行为。

针对中小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课、健康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合理膳食、控烟、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倡导。

针对职业人群普遍存在的久坐、超重等健康问题,实施健康体重干预活动,推广健步走、骨关节操等科学运动技能。

针对社区老年人,通过开展居家环境评估、发放干预工具、推广毛巾操等提升老年人防跌倒能力。

多场所建设群众身边的健康支持性环境

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也十分关键。于建平表示,本市持续开展健康区、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幼儿园、健康家庭、无烟党政机关、控烟示范单位等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建设。积极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餐厅(食堂)、健康超市、健康步道、健康一条街等健康支持性环境,老百姓的健康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底,13个区通过北京市健康区技术评估、10个区通过国家健康区技术评估。全市有健康促进医院440家,健康家庭4.3万余户,健康支持性环境1326处,控烟示范单位2185家,无烟党政机关1438家,建成率达100%。

目前关注健康、追求健康、践行健康已成为社会新风尚,据统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080.6万人,超过全市常住人口的半数;北京市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从2014年的23.4%下降到2021年的19.9%,吸烟人数减少63万;2020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比2012年的24.7%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北京市城乡居民食用油、盐的摄入量持续降低,清淡饮食成为广大市民普遍选择的生活方式;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不聚集等新冠防控行为的形成率均达到96%以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