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如何插上数字翅膀飞向年轻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9 07:31

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文化产业数字化”成了很多代表热议的话题。从600年历史的昆曲,到最新的影视剧;小到一本电子书,大到一项产业,代表们认为,数字技术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北京的文化产业赋能,成为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如果能用适合自身的方式插上数字的翅膀,不仅能吸引年轻一代的“粉丝”,也有利于培育新的产业动能和消费增长点。

艺术“老字号”直播培育新观众群体

作为北京文艺界的一个“老字号”,北京人艺近日在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8K数字技术线上《茶馆》直播,为话剧爱好者在疫情期间带来一场文化盛宴。党代表、北京人艺党组书记王文光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人艺在回馈观众,也是在培养新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群体。

王文光代表透露,此次人艺尝试8K线上《茶馆》数字直播,一天的在线观看人数达到5000万人次。“一场线下演出可容纳700人到剧场观看,但一场线上直播就可以达到5000万人次观看,这产生的传播效果可以无限放大。”他强调,这是一次很好的“吸粉”活动。对剧院来说,不仅要培养演员,培育新生代观众也是一种责任。“那些不太了解人艺剧目或有一段时间没进剧场看剧的观众,他们在线观看后会认为人艺的剧目好看,进而愿意来剧场看戏——而这样的群体绝大部分是年轻人。”

数据也证明了此次人艺的尝试“吸粉”能力非同一般:人艺推出的《茶馆》等多个在线活动,共吸引了超过1.4亿人次观看。“最近人艺安排了《鸟人》在线话剧播出,这个公益活动实现了900万人次在线观看。可想而知,通过这种方式培育新一代观众群,人艺还有很多事可做。”王文光代表说,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所有艺术门类都可以考虑利用数字技术的互动功能,让更多年轻一代观众参与进来。

“非遗”数字化对准年轻人“胃口”

继北京人艺之后,北方昆曲剧院也将首次尝试线上演出。党代表、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中心副主任邵天帅告诉北青报记者,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长期被贴着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标签,但其实近年来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很多中学生对昆曲好奇,大学生想学昆曲,二三十岁的观众想看昆曲表演,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喜爱已经超出了我们小时候学昆曲的时代。”不过受演员数量、演出成本和近年疫情的影响,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次是有限的,北昆就想到了主动利用新技术手段寻求扩展渠道。

邵天帅代表透露,北方昆曲剧院计划在7月首次尝试多视角、多方位的线上直播表演,剧目就是经典的北昆版《牡丹亭》,表演地点在古老的正乙祠戏楼,技术则采用抖音的多屏直播。这种技术以往多用于明星演唱会的线上直播,观众在手机上可以看到多块屏幕,每块屏幕的视角都不同,观众想从哪个角度看舞台和演员就点哪块屏幕,甚至可以看到后台舞美等视角——这完全是为年轻观众设计的观看演出的方式,刚好可以拿来全方位、无死角地观赏昆曲这种多数人比较陌生的舞台表演艺术。三年前,北京市文旅局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这次我们就要尝试把600余年历史的昆曲、300余年的古戏楼和最新的数字传播技术结合在一起,看是不是一样能赢得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叫好声。”

据邵天帅介绍,为了这次《牡丹亭》多屏直播,北昆调研了年轻观众的年龄分布和观剧需求,并据此对经典剧目的时长、内容比重等进行调整:比如时长和电影一样,就卡在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最能接受的90分钟,镜头里的扮相可能比舞台上略淡雅一点儿,但唱腔、文词、表演风格不会变。“我们不想把昆曲变成博物馆里的化石,所以要守正创新,传统艺术形式不能丢了魂,我们要讲述的中国文化、传达的中国之美不会变,同时要在数字时代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面向未来、面向年轻一代。”邵天帅代表说。

公共文化服务想青年所想努力惠民

艺术表演行业在利用数字技术吸引年轻一代,公共文化服务业则在积极地利用数字技术服务年轻人。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党代表、通州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杨兰英介绍,北京公共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推进数字化已经20多年,目标一直是为市民提供一个数字化的借阅服务平台。如今,读者不论在哪里,登录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系统就可以查询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图书馆哪里有自己想看的书,而且可以通借通还,在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借还书。全北京的公共图书馆形成一个网络,公共服务得以最大化。

同时,公共图书馆一直在推动图书数字化,以满足读者在线借阅的需求,每年提供给读者的电子读物近700T——这在疫情时期尤其受到年轻读者群的欢迎。杨兰英介绍说,“比如我们调研过,我们一直在丰富的大运河图片数据库年轻读者很喜欢,《明清通州志》《北京通州历史舆图》等免费数字化产品受到中青年学者青睐,我们为年轻父母提供的儿童绘本电子书热度也很高。”此外,通州区图书馆还提供精准服务,为年轻充电族提供论文数据库,为通勤时间长的上班族提供“通州区图书馆”微信公号中的云阅读等服务等。

图书馆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电子书,博物馆提供的则是更具数字化和新兴展陈方式的展览。党代表、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小钰表示,近年来博物馆越来越贴近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将博物馆当成休闲娱乐、社交或亲子教育的场所,博物馆成了大家热衷打卡的新“网红”地。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

从展览内容来看,数字化可以将传播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从展览形式看,可以将展陈空间、建筑空间进行突破性的转变。如2020年由国博、首博等共同策划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共展出170件/套展品,辅以多个数字影像和互动项目,巨幅“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呈现了古运河的壮丽和繁华,令观众印象深刻;2019年国博举办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通过声光电等方式,现场激活观众多种感官。这些展览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亲子家庭争相赶来“打卡”。此外,受文物本身的限制和疫情的影响,近年不少线下展览无法进行,挪到线上后,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展览资源。

旅游资源加持VR体验拴住年轻人

非遗不仅有文化价值,也是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党代表、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雪告诉北青报记者,6月10日该中心刚推出《东城非遗云游趣图》,汇集了东城非遗资源内容、趣游线路、打卡点位,尤其是VR技术的加持让游客可以实现“云游览”。比如点开“养生在东城—吃点讲究的”这条线路,包含了都一处烧麦、全聚德挂炉烤鸭、便宜坊焖炉烤鸭、天兴居炒肝等9项非遗技艺。听众还可以在线倾听老北京的鸽哨、回荡在老胡同里的叫卖声、智化寺的京音乐,在线观赏天桥杂耍、京绣……VR技术让吃、玩、看、听四条非遗旅游路线变得色香味俱全。

数字技术的融入拉近了非遗与游客的距离,也增强了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意愿。近年来数字藏品市场十分火热,借助区块链技术,每个数字藏品都有一张独一无二的“数字证书”,吸引了新潮年轻人争相购买。今年6月,东城区文旅局与腾讯、京东、开元燊泰合作,在京东智臻链数字藏品平台上共同发售燕京八绝系列主题数字藏品。第一款产品京绣“清代文武一品官补”6月14日正式发售,是东城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颖大师的作品,售价29.9元,限量5000份,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非遗这样的“老”事物可以借数字技术的力量焕发青春,红色旅游这样的“新”事物也搭上最新技术变得很时尚。香山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所在地,是承载党的伟大革命精神的重要红色纪念地。党代表、香山公园管理处讲解员贾莉告诉北青报记者,公园利用AR、VR、手机移动端等数字技术手段,使红色历史、红色景点在年轻人中也热了起来。其中最炫酷的黑科技莫过于“5G AR游览体验场景”在香山革命旧址落地应用——游客在公园内按提示安装“AR地图”App后,布置在园区里的5G设备可自动触发手机导航,引导游客走进双清别墅、来青轩等革命旧址。此外,如果游客将摄像头对准双清别墅、来青轩,手机将自动加载虚拟素材,播放视频画面,为游客讲解红色故事。

“香山公园是首个试点5G应用场景的市属公园,很多年轻人觉得很新鲜,他们在讲解员的指导下,纷纷拿出手机尝试,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游览体验,还能让他们更多元地了解香山革命纪念地的红色历史。”贾莉说。

 数字技术助推影视产业升级

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不仅能发挥帮扶的作用,还能直接助推一项产业跨越式升级。被誉为“中国影都”的怀柔,去年超过10亿票房的国产大片中就有9部在这里制作和拍摄。党代表、怀柔区文促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杨宋镇党委书记于德利告诉北青报记者,怀柔一直把“数字”作为影都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实现用数字驱动影视制作的模式,基本形成了虚拟拍摄、数字制作、算力应用等数字闭环制作模式。比如已经上映的《长津湖》、正在拍摄的《安国夫人》等影视作品部分内容就是用最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拍摄的。这样的制作方式可以将影视制作的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科技赋能影视产业是未来影视发展的趋势。”于德利表示,近年来中国影都与科研机构加强对接,加强影视科技领域的技术攻关。怀柔科学城引入了中科院、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院所,中国影都积极与这些与影视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密切协作,为怀柔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算力方面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影都还注重整合数字相关资源,充分融合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中国数字产业基地等数字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用于影都发展。仅今年以来,怀柔杨宋镇就吸引了MCN机构、头部主播工作室等30余家直播电商类企业签约落户,并与快手科技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快手北京旅行创作者中心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影都着力用数字技术驱动影视产业,正在吸纳一批相关专业的青年聚集到怀柔就业,同时也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学习数字化电影相关专业,为数字化影业不断储备后备力量。

内存

文化产业数字化 企业打算这么干

北方昆曲剧院:计划将正乙祠戏楼有限的场地空间和无限的互联网传播方式相结合,探索开创线上线下联动传播的新演出模式,扩大昆曲、北昆、正乙祠三个品牌的影响力,推动昆曲成为“大戏看北京”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打造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中心副主任邵天帅代表

首都博物馆:我们的新馆(东馆)将打造成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采用更多的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展览展示、日常运营等方面的水平。目前博物馆已经完成了九大信息系统的规划工作,按相关程序完成立项后将开展落地实施工作。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小钰代表

怀柔“中国影都”:将积极引入国内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影都发展完整的数字生态,打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影视高地。我们的计划是将中国影都打造成影视“数字化”建设的桥头堡。

——怀柔区文促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杨宋镇党委书记于德利代表

北京人艺:除了继续探索数字在线剧目播出,北京人艺还将在文化资料的数字化方面做更多工作,包括我们众多的音响、资料、设计图纸等,都面临数字化转化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努力推动人艺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数字化呈现,让更多观众来享受文化成果。

——北京人艺党组书记王文光代表

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我们刚开始搭建一个在线非遗档案,打造成“东城非遗宣传展示平台”,功能完善后将向公众开放。平台将把区里现有的非遗视频、照片、文字等资料上传网络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兼具交互性和推广传播功能:非遗传承人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的作品并开展线下传习活动,大众可以与传承人留言互动,发烧友甚至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拜师学艺。

——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雪代表

《北京青年报》2022年6月29日相关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武文娟 雷嘉 刘洋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数字化激活文化产业新引擎
经济日报 2024-11-26
“数字文化+”产业前景广阔
经济日报 2024-11-08
“悟空”刷屏振奋数字文化产业信心
经济日报 2024-08-26
游戏技术首次运用于世界遗产申报 当北京中轴线插上“数字翅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7
第二届北京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大会 聚焦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4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海淀文化产业对话会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7
科技赋能,让旅游插上智慧“翅膀”
光明日报 2023-12-03
2023北京文化论坛 | 王一鸣: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