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认基金上演“北热南冷” 多维度发力促业务向更高峰
​中国基金报 2022-06-26 09:45

2015年底正式启航的内地香港基金互认,至今运作已经接近7年,互认基金不仅业绩客观,更是“从零到N”获得显著发展,规模增长可观,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特点。

在规模和业绩双丰收的背后,也存在内地香港投资者差异较大、两个市场特征和规则不同、中资机构品牌力不足、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未来要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不少人士认为还需要多维度发力。

不少人士认为,互认基金市场的增长一方面需要基金管理人修炼扎实内功,力争为投资人提供长期稳健的业绩表现;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募基金和销售机构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广大投资者对于大类资产配置以及海外市场的认知。

基金互认产品规模节节攀升 呈现“北热南冷”

经历了7年多发展,内地相关互认基金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产品,规模都拥有可观增长,并呈现出“北热南冷”的特点。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香港基金内地发行产品销售累计净汇出金额116.39亿元,而在互认基金初期的2016年1月份,当时这一数据仅仅4017.67万元,一路发展壮大,在2019年4月底首次突破净销售额突破100亿大关之后就一直维持,伴随着2020年、2021年结构性牛市,这一峰值发生在2020年4月30日,最高记录为175.55亿元。2022年虽然市场震荡,但前4月整体维持百亿以上的量级。

明显“南下”基金的销售不如“北上”资金,内地基金在香港发行销售数据较弱。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内地基金香港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入金额达到10.84亿元,这是2021年11月30日首次超过10亿级别以来,持续处于高位,而最早在2016年1月最初开闸之际累计净汇入金额仅2154.33万元,随后不断节节攀升,7年以来发生了巨变。

“南下基金的规模增长要显著落后于北上产品的规模增长,背后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地的投资者结构差异。”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李选进解释,内地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因此会比较偏向于通过包括北上基金在内的金融产品间接参与香港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投资。相对应的,香港市场以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为主,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QFII、沪/深股通、债券通等更加直接的渠道和方式投资内地市场。

行健资产管理行政总裁颜伟华也有自己看法,他认为基金规模的增长和市况有关。“2016年初,在互联互通刚刚开始的一两天,A股就出现股灾和熔断。2017年市况相对平稳,销售数据也一路走强。2018年开始贸易摩擦,之后又出现疫情、战争。总的来说过去几年市场的景气度不算太好,波动也很大,在这个背景下,内地投资者去尝试之前没有涉猎过的香港基金、分销商去推荐不太熟悉的香港基金的动力都会受到影响。”

颜伟华表示,长远来看,内地居民财富管理、特别是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目前政策和基础设施已经大体上搭建完备,当市况恢复平稳,相信互认基金会迎来更好的机遇。

此外,上投摩根国际业务总监张昕认为,从投资人的行为角度来看,投资者会有天然偏好本土投资市场的倾向,因此互认基金作为一类跨境产品在大多数投资者组合占比中权重较小。另外,因两地市场的监管、税务等框架不同使得两地公募产品的形式也有不同,产品形式的不同,也对投资者选择互认基金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认基金市场的增长一方面需要基金管理人修炼扎实‘内功’,力争为投资人提供长期稳健的业绩表现;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募基金和销售机构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广大投资者对于大类资产配置以及海外市场的认知。”张昕表示。

营销、品牌、投资者教育一个不能少 多维度促进“互认基金”发展

虽然运作了7年多的基金互认业务已经获得较大发展,但背后也存在内地香港投资者差异较大、两个市场特征和规则不同、中资机构品牌力不足、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未来要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不少人士认为还需要多维度发力。

谈及基金互认发展,博时基金相关人士的观点具备代表性:一是南下基金在香港渠道上架较为困难。南下基金的在港销售主要受限于香港的银行渠道。香港的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对互认基金的认知较少,对于互认基金的推广较为困难。

第二、中资资管机构在香港零售市场的品牌还需进一步加强。南下基金的产品主要以中资资管公司的产品为主,而由于中资品牌的发展历史较短,出海时间不长,尚未能在香港零售市场树立起较好的品牌力。因此虽然南下互认的都是各个公司的旗舰产品,但实际的销售效果并不佳。另外一方面,在港的外资机构本身可以通过陆股通、QFII\RQFII等通道投资内地市场,境外类似的产品供给并不稀缺。

第三、投资者教育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虽然两地的互认基金都是公募基金,有着相似的监管理念与业务准则,但是两地的产品在信息披露、运作模式,包括语言习惯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给两地的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认知门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弥合两地市场的差异。

“两地市场的主要投资品种、市场特征、市场运作规则都有差异,这些差异提升了投资者对互认基金的认知成本,这个需要时间和环境去改善。”华夏基金相关人士也谈及两地市场差异问题。

实际上,不少人士认为,正是因为两地投资者在在资产配置需求、风险偏好、投资习惯有着较大的区别,未来需要围绕投资者特色来进行布局和创新,促进互认基金发展壮大。

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李选进总结香港市场投资者三大特色:第一、香港投资者对于多元资产配置需求较高,从香港市场的保有规模看,也是全球性主题产品大于区域性主题产品,区域性主题产品大于单一市场主题产品。第二、香港投资者更偏好中低风险产品,主要香港代销行的客户风险等级多集中在中低风险级别(3级以下)。第三、香港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直接投资内地市场。

“理念上的差异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业绩检验或投资者教育才能慢慢转变。而互认基金作为两地资管产品的补充,通过互认基金的窗口,可以让两地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更理解对方的市场,加强对不同市场的认知。”李选进表示,未来可将优秀的内地互认基金引入香港市场上多元资产配置策略的FOF产品中,以这种间接的方式不断提高香港投资者对于内地互认基金的认识程度。

上投摩根国际业务总监张昕也表示,内地及香港因两地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不同投资的风险偏好也有所差异。内地投资人更为看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及其在经济转型阶段投资具有长期增长潜能的行业。香港投资人则更为看重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所带来的稳健收益。互认基金机制满足了两地投资人分散风险并提高收益的投资需求。

“目前互认基金法规框架对引入两地基金的条件仍设置了较高的要求。未来若能够适度扩大基金准入的条件,可以将更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和产品提供给两地的投资人。” 张昕表示。

此外,行健资产管理行政总裁颜伟华则认为,“互认基金的数目还比较少,很多线上平台没有特别针对互认基金的窗口,在系统上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匹配的状况。例如一些基金收益排行榜,都没有把互认基金纳入其中。随着互认基金数目逐渐增多,期望各大平台未来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完善配套,将互认基金业务推向更高峰。”(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