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化慢行环境让自行车回归城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08 07:09

近年来,彩色的非机动车道、怡人的滨水步道及绿道等逐渐走进北京市民生活,既方便了交通,也让大家享受到了休闲的乐趣。去年,北京中心城区选择慢行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达到47.8%,比2017年提升了6.9%,自行车正在回归城市。

品质化的慢行环境越来越多

石景山保险产业园北靠八大处山脉、南临永定河引水渠,自行车道、滨水绿道和空中廊道联网成片,无论是骑行还是步行,都能享受到“望山看水”的乐趣。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园的“空中廊道”将园区几栋写字楼连在一起,上班族在午休时还可以在这里散步健身。这一大片以写字楼为主的产业园,不仅有上班族穿梭的身影,还吸引了附近居民前来遛弯遛娃。昨天下午,几个小孩子在自行车道上骑车玩耍。

微信图片_20220608083532.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083536.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083547.jpg

石景山区城管委道路设施科科长彭鹏介绍,作为石景山的示范项目,石景山区保险产业园慢行系统包括滨水绿道、园林步道、园区便道和空中廊道四部分,全长1000米的滨水绿道建设已于2019年底完工。“别看产业园慢行系统只有一公里,它已经和永引渠旁边的木栈道和滨水道连在一起,全长达到了5公里,可以从西五环永引桥一直延伸到西山脚下。”彭鹏说。

全长6.5公里的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健步悦骑”的高品质二环辅路慢行廊道……近五年来,像石景山区保险产业园慢行系统这样的项目在北京越来越多,且各具特色。北京品质化的慢行环境越来越多了,选择绿色出行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了。

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近10亿次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轨道所所长王书灵介绍,2021年,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创近10年来新高,达到47.8%。在新街口外大街、天坛东路等51条道路,早高峰骑行量每小时超过3000辆次,方便了市民“最后一公里”的通勤出行。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自行车年骑行量由2017年的0.5亿次(公共自行车)提升至2021年的9.5亿次(共享单车),自行车出行已回归城市。

成绩的背后源自理念的转变。近年来,北京市以“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交通发展理念为指引,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大力倡导和推进慢行系统发展。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城市道路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荆禄波介绍,近年来,北京先后编制《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慢行交通品质提升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文件,为慢行系统发展明确方向。如首次提出压减机动车道宽度用于拓宽自行车道和步道、注重路口慢行优先、设置自行车优先标识等系列技术措施,让慢行系统建设以及改造有章可循。

“体检”让慢行系统更健康

从2020年开始,交通部门立足北京市当前慢行交通发展现状水平,借鉴哥本哈根、伦敦等国际城市先进经验,构建慢行交通服务评价考核体系。也就是说,通过“体检”的方式,明确慢行系统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道路宽度、机动车占道等问题均纳入考核体检指标。2021年评价结果显示,核心区、石景山区和城市副中心非机动车宽度达标率均超过80%,其中核心区宽度达标率最高,为83%。近年来,随着设施治理和秩序管理的不断提升,设施占用步道及机动车侵入自行车道的违法现象不断改善,2021年设施占用步道率较2020年降低10.5%,自行车道违停侵入率较2020年降低47%,市民骑行也更加安全。

为保证自行车出行顺畅,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设置自行车路口一次左转共74处,明确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流线和通行权限,路口通行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荆禄波介绍,下一步,北京将继续推动东三环和北四环辅路的慢行系统整治,打造安全、友好的出行环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黄亮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