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青睐发债“补血” 大行撑起规模
中国证券报 2022-06-07 10:29

各商业银行正在加大“补血”力度。在各类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中,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尤其受到欢迎。由于大型银行积极参与,百亿级别“补血”频现。

业内人士认为,不同类型银行面临不同的资本补充压力,加大资本补充力度有助于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夯实稳健发展基础。有关部门应进一步丰富其它资本补充工具,合理降低资本补充门槛,优化审批流程,增强市场流动性。

多渠道“补血”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补血”热情不减。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今年以来各银行已发行二级资本债2492.5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在1月和4月成功发行两期二级资本债,规模分别为400亿元和500亿元;邮储银行已成功发行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另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分别发行了300亿元、300亿元和200亿元二级资本债。

永续债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今年以来各银行已发行永续债1470亿元,同样主要由大型银行撑起规模。其中,农业银行发行500亿元永续债,中国银行已发行两期合计500亿元永续债,邮储银行发行300亿元永续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邮储银行和建设银行还推出了进一步补充资本的计划。邮储银行日前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在取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前提下发行不超过人民币900亿元(含900亿元)或等值外币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建设银行公告称,近日已收到银保监会批复,获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不超过12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除了大中型银行外,今年以来还有众多地方中小银行成功发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规模均在100亿元以内。

大行面临更高要求

业内人士分析,不同类型的银行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本补充压力。从大型银行来看,随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出炉以及中国版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落地,意味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和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面临更高的资本管理能力要求。

此前,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定义、偿付顺序、损失吸收方式等方面明确了TLAC非资本债券的核心要素。

“目前,相关银行与TLAC风险加权比率的监管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发行资本工具与TLAC非资本债券将成为补充TLAC的主要方式,后者成本可能更低,但是国内目前尚未实践,仍主要依靠次级债工具。银行次级债主要包括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其中二级资本债占比更高。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预计2022年下半年,四大行将开始发行TLAC非资本债券,由于TLAC非资本债券与二级资本债皆可满足TLAC要求,且成本略低,预计将对二级资本债的发行形成替代效应。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02%,较上季末下降0.11个百分点。分机构类型看,除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上季末有所上升外,股份行、城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均较上季末有所下降。

“从目前各类型银行资本水平看,整体处于合理区间,但部分中小银行仍有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当前国内企业面临复杂的经营环境,银行要与市场主体共渡难关,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因此需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相对于大型银行,部分中小银行在网点、品牌、经营与服务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不足,融资渠道较窄,资本补充压力更大。

央行日前印发的《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提出,继续支持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地方政府用好新增专项债额度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鼓励资质相对较好的银行通过权益市场融资,加大外源资本补充力度。

周茂华建议,未来在巩固已有资本补充工具使用的同时,也要丰富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工具,包括非固定期限资本补充工具、扩大股权补充工具使用等。另外,还应合理降低资本补充门槛,优化审批流程,并丰富市场投资主体,增强市场流动性。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