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老弄堂如何成为“无疫小区”
解放日报 2022-05-26 07:31

华山路与泰安路交界处,有一条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弄堂,名叫“卫乐园”。弄堂里32栋风格各异的老洋房,多年来一直吸引市民游客前来。

这条老弄堂里,老年居民占比达到70%。疫情下,小区封控了,这条没有独立物业、一半居民楼都是煤卫合用的老弄堂里,消毒、就医、保障问题如何解决?

就在人们揪心于弄堂内的老人们如何安稳度过疫情时,卫乐园则登上了长宁区首批“无疫小区”名单。一个由社区老年居民发起,并逐渐吸引年轻人加入的“卫乐园自治守护队”,成为2个月来维系居民生活和弄堂安全的一股坚实力量。

资深居委干部的“警铃”

3月30日,俞静晚上回家看到当时还空空荡荡的弄堂大门,突然意识到封控之后,门卫和保洁都各自回家,谁来守护弄堂门?又有谁来负责消毒、整理小区垃圾桶?今年71岁的俞静,曾是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泰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也是居民区内卫乐园小区的居民。数十年的社区工作经验,让她对小区里可能面临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敏锐性。

“当晚,我联系了居委书记茅静,提出想要组建一支自治队,居民自己扛起疫情期间弄堂的日常管理。”俞静还同步在弄堂里“喊人”,向已经相伴数十年的老邻居们招募志愿者。下转 6版(上接第1版)“好的!好的!”俞静的提议当场得到居民的响应。正值晚饭时间,大约半个小时就有8位居民报名,其中有5位老党员。

“虽然居委干部们随叫随到,但小区封控了终究不方便,需要发动居民自治,守护我们的家园。”俞静说。

让泰安居民区现任的“85后”书记茅静惊讶的是,4月1日,卫乐园自治守护队的老年居民们自己完成了排班表,每天7时到12时、12时到17时、17时到22时,分三个班次在小区大门值守。还有居民负责消毒、配药、组织做核酸,后加入的年轻人则主动负责为大家安排团购。到了4月上旬,自治守护队成员就从初始的8名老年居民,增加至近20人,涵盖老党员、在职党员、热心居民等。

“老土地”们心中的守护

“我在卫乐园工作30多年,后来干脆搬到这里,住了20多年,可以说是这里的‘老土地’了。”俞静在泰安居民区生活了近50年,与她一样在此生活了数十年的金彩珍、夏惠珍、王后德等老人,此次都第一批加入了卫乐园自治守护队。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近60岁。守护家园,对这些老人来说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疫情期间,每天的垃圾清运没有平日方便,老弄堂又容易滋生虫害,因此需要人每天一大早把垃圾桶拖到小区外,便于环卫车清运。老党员王后德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每天从早到晚,把干、湿垃圾桶依次拖到弄堂口,又整齐摆放回小区。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王后德的身体开始不支。虽然他仍想继续为大家服务,但居民和志愿者们都劝说他尽快停下工作,好好养病。

接过垃圾清运接力棒的,是老党员金彩珍和最年长的志愿者夏惠珍。现如今,每天5时30分不到,她们都会早早起床开始在弄堂里忙碌,清扫落叶、把沉重的垃圾桶摆放整齐、打扫卫生死角、合力把装满的垃圾桶推到小区大门,等候清晨环卫车的到来。

年轻人也在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小区里热心的年轻租户主动报名当“团长”,为居民联系供货商、发接龙链接、核对货品信息、建立物资配送小组。“这些小年轻‘团长’们能帮大家找到价格公道的团购,还会提前问我们老人喜欢吃的食物,帮小区老人‘成团’,我们也重新认识了这些年轻人。”俞静说。

老龄化社区的挑战

茅静2020年8月来到泰安居民区工作,一年后上任居民区书记岗位。在疫情中上任,又面对了这一轮疫情考验,让这名今年34岁的年轻书记迅速成长。

“一栋老洋房,多的住了近20人,少的也要住上十几人,每次做核酸、送抗原、做消杀、发物资,都要努力避免居民间相互接触。”茅静说。而此时,卫乐园等居民区自发组建的自治守护队,就对老弄堂里的秩序维护、人员有序进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中心居民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此次疫情中已显露出不少。而在接下来的常态化防控阶段,在职居民要回归工作岗位,小区志愿者人数骤减,如何维持好日常的疫情防控,也考验着社区干部的能力与智慧。

在卫乐园自治守护队成立初期,有手臂骨折的老人仍坚持为居民发放物资,小推车上摆了一箱又一箱菜,老人就单手慢慢地推到居民家楼下。这让居民们很感动,又有些揪心。虽然后续年轻的配送志愿者马上“补位”,但老龄化社区确实面临着志愿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茅静看来,类似卫乐园自治守护队这样的模式,可以探索常态化推广。

“但前提是,要招募更多社区里的‘年轻老人’、有精力投入社区日常工作的志愿者。”

新老两代居民区书记的想法不谋而合。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此次疫情中上海许多小区被重塑的亲邻关系时,俞静说,疫情也好,其他的“特殊情况”也好,做社区工作始终要牢记一条:事情来了,归根结底是要发动居民一起,只有所有人都发动起来,胜利才会到来。

文/舒抒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