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丨从整理师到遗物整理师 跨越的不只是生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23 15:55

日前,接力出版社将韩国年度畅销书《我是遗物整理师》引入中国。这部作品去年曾经被翻拍成影视剧播出,在中韩两国都迅速成为热播剧,也让遗物整理师这个职业进入了大众视野。

不为人知的是,近年来,在中国也有一小群人在从事这一行业,他们相信遗物整理的意义,并试图开拓出适合中国的遗物整理方式。

见证逝者的人生看见被忽略的爱

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面对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当亲人离世时,有人难以从悲痛中抽离,也有人感到恐惧忌讳,不知该如何处理后事。这时,一部分人会向遗物整理师寻求帮助。

整理师若兰认为,整理遗物是在和物品对话,也是在和人对话,每个物品都有人曾经生活过的生命气息。她有时会受到委托,为逝者整理遗物。多数情况下,为免触景生情,委托人会尽量避开离世亲属曾经生活过的空间,等到整理结束后再回来,但也有例外。

“那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他爸爸因病去世,这孩子一直陪伴照顾着,特别坚强。”在整理的过程中,男孩乐乐一直待在屋里,告诉若兰爸爸生前摆放物品的习惯,他觉得爸爸没有走。结束时若兰问他需要留下什么物品作为纪念,乐乐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一个弹壳”。他立志长大后要像爸爸一样去当兵。

乐乐的父亲生前是一位特种兵,他的遗物都是军装、军用被子等一些军队发的东西,鲜少有私人物品。这也给若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干净纯粹的一个人,感觉真的是把自己献给国家了。”

人走了,活着的人可能还被亲人离世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着。90后女孩晓晓找到整理师木棉,希望她可以为自己的父亲做遗物整理。“她的父亲在八年前就去世了,走得很突然,没有留下遗嘱,也没有进行财产公证,甚至找不到身份证。”木棉介绍,晓晓父亲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晓晓的母亲一边承受着死亡带来的哀伤,一边还需要耗费精力去处理各种纠纷,身心俱疲,难以开启新的生活。“她爸爸的遗物都没有动,全部放在一个房间里面。进去的时候会感觉到,其实她母亲心里面可能对先生是有一些怨言的,因为人走后带给她无限的痛苦。”

整理过程中,木棉发现了晓晓父亲曾经与学生和朋友之间的书信。晓晓和母亲逐一翻看,觉得好像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至亲。从书信中看,写信人十分幽默乐观,而在晓晓的印象中,父亲分明是一个严肃且不苟言笑的人。

除了书信,在那个被封闭了很久的房间里,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老照片,每一张都详细地记录着拍摄日期和内容。从女儿的重要成长阶段到一家人共同旅行,有一些是晓晓和母亲已经淡忘了的,但这些由父亲保存的照片唤醒了曾经的鲜活记忆,她们的眼眶逐渐湿润了。木棉说,“那次整理化解了老先生离世这些年带来的委屈、疲惫和埋怨,晓晓母亲感觉到先生用心的爱,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着。”

提前安排身后事直面死亡向死而生

木棉介绍,在日本有生前整理的概念,老年人或患绝症的病人为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作出安排。初衷是为了妥善处理身后事,避免死亡来临时手足无措,给活着的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今,生前整理的概念也在逐步发展,开始关注死亡时的尊严和质量。

基于此,木棉总结出了“七遗清单整理法”。所谓七遗,是指遗嘱、遗产、遗物、遗愿、遗言、遗体和遗容。

从现实层面来说,如果在生前能将自己名下的财产进行梳理,包括房屋、车辆、股票、公司股份、理财产品等等,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立下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那么在人走后,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亲属之间因财产纠纷而闹出的矛盾,避免出现像晓晓和她母亲所需要面对的麻烦。

从精神层面来说,生前整理是让人从生命倒计时的视角,重新审视现在的生活。目前,木棉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生前整理课程和沙龙,许多80后、90后参与其中。过程中,他们会模拟葬礼,写下自己的墓志铭和“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有不少人通过这样的梳理,重新认识了自己现在的生活,做出了一些勇敢的决定。“我们通过思考死亡,去激发要好好活着的热烈渴望。”木棉说。

在生前整理课程中,有一个很开朗的90后女生阿紫,同样的事情别人可能会感到悲伤压抑,但她一直是很欢乐的状态。阿紫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生前整理清单,她打算亲自策划自己的葬礼:要在家里放满鲜花,不要假花;要放摇滚乐,不要哀乐;要放彩色照片,不要黑白遗照。

不只是整理物品更是在整理生活

在整理师若兰看来,整理是在处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是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理,就是让东西物尽其用,让人平和自在。

几年前,秋卉经历了丈夫的出轨背叛,很是受伤,体重暴增了几十斤,情绪也略显暴躁。她委托若兰为自己做上门整理,若兰记得,因为需要将秋卉和丈夫的物品完全分开,那一次整理大约耗费了三个小时。“他们两个东西全都放在一起,还有很多一样的情侣衫,分不清是谁的。”若兰询问秋卉,对方的物品打算作何处理。秋卉一边做早饭,一边回答“他的东西都扔到一边去,边儿去”。整理一完成,秋卉就给丈夫打电话,“马上立刻把你的所有东西拿走,滚犊子!”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秋卉办完了离婚手续,努力瘦了下来,人也恢复了从前的开朗。她跟若兰说,“整理跟减肥一样,把多余的减掉,我也轻松了”。在若兰看来,那些物件容易让秋卉联想到曾经的“完美”爱情和快乐时光,不仅占据了房子的空间,更横亘在秋卉心里,造成心灵上的拥堵。和日常整理一样,遗物整理也有此意义。若兰说,“有时我给家属整理完,他们好像都释然了一些。”

不过,日常整理和遗物整理也有所不同。木棉介绍,日常的整理更加追求高效,讲究断舍离,而遗物整理需要尊重委托人的情绪流动,不能着急。遗物所承载的情感价值远胜于实用价值,有的东西在一般人眼里可能毫无价值,但却被委托人视若珍宝,反之亦然。她曾经遇到,有家属将逝者精美的书法作品丢弃,也有家属选择保存逝者使用过的普通发圈和糖果罐作为纪念。

“物品是和某种画面深深联系的,而这种画面带来的通常是印象深刻的,或者说是幸福的时刻。看到这个物品,他就会想起和这个人的一段时光,然后选择留下。他们主要依靠情感和回忆的这种价值来判断。”木棉如是说。

若兰上学时,父亲因病去世了。若兰回忆,那个时候父亲住在医院里治病,有一天他去附近的山上,看见了一个像老鼠形状的树根,就带回家雕刻,若兰对这个根雕爱不释手,保存至今。她说,根雕是我和父亲之间的联结、是跟他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的回忆。除此之外,她再未保留其它物品。若兰认为,死亡把人所有的过往都清零了,可以说是最大的断舍离。活着的人可以留下一个物品作为对逝者的怀念,一个就行。

回顾这些年遗物整理的经历,若兰提到,遗物整理既要尊重家属的意愿,还要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每个家庭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家庭习惯直接把遗物烧掉,也有的家庭会将东西打包运走。

遗物整理十分小众需要一颗敬畏之心

遗物整理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一部分人的关注。对于整理师们来说,遗物整理是整理业务中很小的一部分。木棉从2016年开始从事整理,至今共收到7、8次遗物整理委托。在这些遗物整理委托中,除了亲属朋友外,多来自于日常整理的客户。

整理师这个职业也遇到过不少质疑。木棉回忆自己刚刚从事整理工作时,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从房地产行业转行去做“保洁阿姨”,也有很多人问,整理不就是收拾东西,为什么需要你。起初,木棉会解释,保洁是负责定期清理、打扫卫生,而整理是需要通过沟通,了解委托人的需求和生活习惯,给出量身定制的整理收纳方案,传授整理方法,帮助对方断舍离,追求长期维持整齐的效果。这个职业要求整理师有沟通技巧,懂空间设计,还要了解美学搭配。后来,木棉已经懒得解释了,她觉得有一些人是故意怼人、打击人。

整理师丹丹一直关注着遗物整理,她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遗物整理师。在她看来,这份工作涉及技术与情绪两个层面,既要帮助逝者家属做物品归置,也要安抚家属的情绪。2020年,她为自己的表弟做过遗物整理。她说,亲人们在做逝者遗物整理的时候,首先都考虑将物品全部烧掉、丢掉或者一起入葬,因为觉得这些东西在那个世界也能用上,最终一家人只保留了弟弟在部队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几件常穿的衣物。丹丹回忆,当时整个房间都很安静,大家都沉浸在痛苦中,默默流泪还不能被发现,因为怕又会引起更多人的伤痛。脑海里不断涌现人还在时的画面,就这样匆匆收拾了物品。丹丹想,“这种事情,家家户户都要经历。如果有一个外人在现场帮忙疏导这种情绪,是不是就没那么痛苦了。”

居住在西安的整理师若兰目前还没有遇到过做遗物整理的同行。有一次她的朋友小心翼翼地问:“你给死人做整理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对方很是惊讶。若兰的整理师朋友也遇到过遗物整理的委托请求,出于避讳,他并没有接受委托。

记者曾试图联系采访一个遗物整理团队,但对方表示,团队中一些人是兼职从事遗物整理,身边亲友对此并不知情,家人如果知道后可能不太会同意。他们也提及,目前遗物整理这个行业在社会中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基于种种顾虑,他们婉拒了采访。

近年来,木棉开设了整理相关课程,还举办了公益讲座沙龙,疫情期间时常进行线上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日常整理和遗物整理。不少人点赞,觉得她很有勇气。木棉相信,时间会给出最好的证明。

若兰今年56岁了,她觉得遗物整理很有意义。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程,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面对逝者,面对遗物,不应该恐惧避讳,而需要敬畏之心,需要平和的心态。”

(文中除若兰、木棉、丹丹外,均为化名)

实习生 王心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叶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