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专家们都怎么看?
中新经纬 2022-05-20 21:52

19日,“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与另两个购房相关的专家建言齐齐登上热搜。有网友直言,“这个词条非常深入群众且接地气”。

这一届的网友为何对专家建言不“买账”了?面对网友对专家建议的“抵触”,专家们又是怎么想的?中新经纬找了几位专家一起聊了聊。

网友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在登上微博热搜的这三个相关词条中,“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夹在“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和“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之间,显得很是“另类”。

截至发稿,该话题累计阅读次数已达6.6亿。有网友表示,“感觉专家不食人间烟火,尽是一些废话”“建议‘砖家’睁眼看世界,下基层体验一下”“有时候专家建议不一定是对咱合适的建议”……

也有一些网友就专家怎么给建议给出自己的看法,“什么是专家?我觉得是在特定领域有着自己正确建议的人,而不是什么建议都先考虑应不应该说,是不是符合当下形势,说了会不会犯错误。”还有网友表示,“建议专家多吐真言,少吐莲花,多为民众鼓与呼,少看老百姓的钱袋子。如果做不到,建议专家少建议不建议,不建议是最好的建议。”

“把专家的嘴都堵上有什么好处呢”

面对网友们的这些“建议”,专家们又有哪些话要说呢?

中新经纬注意到,发表前述两个购房观点的是我爱我家集团控股公司前副总裁、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他于次日在个人媒体号上提到,“可能就是在当下的环境里戳中了大家的痛点。另外,可能有些话比较扎心。”

胡景晖称,“确实年轻人有他的困境,不掏老人的钱包买不起,不买房老租房又不划算,你让我怎么办,好话都让你说了。那没办法,现实问题总要去面对。”他还强调,建议没有利益导向,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要不要采纳,那要看读者自己判断。

“我觉得网友说的话我能理解,作为经常在各类媒体上面发表个人看法的一个所谓的专家,也觉得挺‘扎心’的。”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专家还是学者,有义务向大家提供一些观点输出。“专家学者的预测,并不是拍脑袋就想的,一定是结合了自己的知识背景、技能储备、研究过往,对于一些现象分析研究和判断,作出自己的预测。但这些预测,有些时候并不一定准,这个是必须要承认。”

在刘春生看来,在社会面、学术界、媒体上都需要有多种声音。网友可以采用合适自己的、对自己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要把专家的嘴都堵上,让大家都不发出声音?我觉得肯定不是这样,否则这个世界将多么的寂寞。网友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也可能缺少一种视角。”他提到,谁都有权利在各类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不能代表大多数,但这些声音应该让社会和政府听到,并有可能成为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参考依据。

“群嘲与其说是情绪宣泄,不如说是尖利提醒”

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是一位常常活跃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另类”学者,他是法学博士、大学教授、前体育评论员,也是奇葩说辩手、自媒体大V。谈及这届网友为何“抵触”专家,储殷表示,年轻人不愿意听专家意见很正常,因为专家不是年轻人,跟年轻人所思所想、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环境不一样,所以专家经常会被称为“何不食肉糜”。另外,互联网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发言机会,也给了年轻人更多骄傲的资本,“我年轻我傲慢”。

“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其实年轻的傲慢跟中年的油腻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储殷表示,虽然也存在着一些不靠谱的专家,但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年轻人,越来越难以有心情去听不对胃口的语言了,大家也没有多少耐心去看一篇长文章或长意见了。这是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傲慢、越来越情绪化的时代,也是大家不需要建议和需要迎合的时代。专家之所以被“讨厌”,是因为中国的专家不太会讨喜,也许下一代的专家会更会讨喜,这是一个权衡问题。

评论人石述思则在采访中将上述现象归结为年轻一代对抗专家的一种群嘲。“在中国,年轻一代对专家的质疑首先基于互联网一代对表达平等和民主意识的普遍认同,他们厌倦了传统专家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煞有介事、空泛霸道的叙事方式,又对这些拥有话语权的权威无能为力,群嘲便成为一种对抗方式。”

石述思进一步提到,如果一部分专家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放弃一个学者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理性和常识,利用学识和影响力谋求私利,损害公共利益,那么将会公信力丧失殆尽,沦为当代学人之耻。石述思认为,来自年轻人的群嘲与其说是一种情绪宣泄,不如说是一种尖利的提醒。

“如何分辨噪音,要看一个人的能力”

多位受访专家都在采访中提到,专家建议只是参考,网友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决定。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专家提供的也是一种建议和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当然一些意见领袖的发言确实影响力大,这方面也需要读者自己注意把握。就买房来说,严跃进调侃称,在持家方面,女方比男方更有精准性。若不听专家,那么也建议听媳妇的。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则对中新经纬表示,实际上这也是经济学中的市场噪音,如何分辨噪音要看一个人的能力。即使不论对错,每个人的发言都有特定的前提、立场和环境。专家的意见还是要听,起码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不过在看专家建议的时候,要看背后的分析逻辑,提高认知水平,收集更多信息多维度判断,理性看待。

 (中新经纬APP)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年轻人“将行李穿在身上”,航空公司怎么看?
中新经纬 2024-10-17
新华解码|延迟退休改革决定提请审议,怎么看?
新华社 2024-09-10
“脆皮年轻人”越来越多?专家紧急提醒!
科普中国 2023-10-21
“脆皮年轻人”越来越多?专家紧急提醒
人民网科普微信公众号 2023-10-13
哥大专家:沉迷“床上摆烂”易患抑郁症,甚至引发高血压、血栓
环球时报 2023-07-11
被指脱离实际、信口开河?一些专家建议为什么脱离了公众感受
中国青年报 2023-02-22
专家也要给自己立“规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19
有一种“专家”,年轻人越来越反感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2-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