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记者实地探访:全民健身带动青少年体育消费热
武汉晚报 2022-05-03 16:36

5月2日傍晚,塔子湖体育中心足球场上,身着不同颜色球服的青少年,正在尽情奔跑,停球、颠球有模有样,一个个脸颊汗涔涔红扑扑的,假期生活快乐开启。   

后冬奥时代,冬奥效应仍在延续,无论是冰球、滑板、武术等小众运动,还是放松身心的徒步、骑行、健身操……“五一”小长假期间,记者探访发现,武汉市民对运动的热情逐渐高涨,体育消费日渐红火,青少年市场为一大亮点。

被唤醒的市场,带动相关商品销量增长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参与体育消费人数比例位于前两位的年龄组为3岁至9岁、10岁至18岁,分别为53.4%和48.6%,表明家长对儿童、青少年体育消费的支持力度相对较高。

5月1日,迪卡侬塔子湖体育中心店内,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随处可见带着孩子一起来买体育用品的家长。市民李女士和好友一同为孩子挑选轮滑鞋,她告诉记者,春暖花开,孩子喜欢到户外运动,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轮滑时也想滑,所以她特意来选购一款。

“每到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站式购齐,可以感受到现在的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热情很高。”店内工作人员说,如今家庭对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成长方式的投入越来越多样化,青少年运动装备需求非常大。

5月2日早晨,气温舒适,阳光灿烂,硚口区营房社区内,几个八九岁的学生骑着自行车追逐,有说有笑。

“我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就给买了自行车,方便外出和同学玩耍,顺便锻炼。现在长大了,我给他换了个专业的,还添置了头盔、手套、行车记录仪等骑行装备。”记者采访部分家长得知,如今,大部分孩子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记者走访了几家自行车专卖店发现,近年来,青少年自行车销量保持增长态势,春季更是自行车销售旺季。

在航空侧路一家店铺内,店主张先生称,比较受欢迎的是适合十五六岁孩子骑的26寸自行车,“青少年成自行车消费主力。”他说,很多家长为让孩子劳逸结合,精挑细选所需体育器材,也带动相关商品销量的增长。

政策利好和地方积极响应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武汉是一座体育运动氛围浓厚的城市,这里走出了很多体育明星,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从2009年开始,武汉市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免费游泳和体育技能培训活动已持续了十余年,成为武汉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据了解,今年,武汉将继续开展暑期夏令营免费技能培训和免费游泳服务,着力培育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2021年受益于武汉夏令营游泳公益服务的青少年达23万人次。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周末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运动,有的打羽毛球,有的打篮球,还有的打乒乓球。”武昌区三年级小学生张倍宁说:“每次运动完,感觉非常快乐!”

家住江岸区的刘先生酷爱打羽毛球,孩子上小学后,更是养成了每周末带孩子打球的习惯。“运动对大人小孩身体都好,锻炼的过程中还能跟孩子一起度过亲子时光,从小培养她对体育的兴趣。”刘先生说。

《2021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把参与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增加传统体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所占比重,将全民健身资源更多倾注到广大青少年中。

政策利好以及地方积极响应也为青少年体育消费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数字化转型,丰富“体育+”个性化消费新业态

“随着全民健身意识增强,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青少年体育消费将持续渗透。”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曾伏娥教授说。

她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校内校外课余时间增加,加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对体育精神的弘扬,一批批专业过硬而又个性鲜明的体育明星对体育魅力的展示,将共同带“热”青少年体育消费,“家长愿意为了青少年的健康而付出时间成本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占比也在逐渐提升”。

“五一”期间,记者随机采访了解到,多数家长认为,现在大家普遍更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周末也经常相约一起运动,或者线上跟着跳操,每周都要保障孩子的锻炼时间。有家长表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也让当代青少年能够享受到更多社会资源。

有行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的引导将促使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中,为体育装备消费和体育竞赛表演消费、体育训练消费等领域提供更多用户,未来,青少年体育消费市场将释放出更大潜力和活力。

“推动体育消费市场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仍需进一步推进体育消费数字化转型。”曾伏娥教授建议,充分利用武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优势,打造“智慧全民健身服务”,吸纳更多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体育训练机构进驻,精准匹配供需端,创造专业化沉浸式服务消费场景;鼓励多元跨界融合,丰富“体育+”个性化消费新业态,进一步拉动体育消费,从而让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健身消费更加便利化,体育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 

文/高萌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