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指南》),将此前版本中检测范围的“全员”修改为“区域”,更加强调精准划定检测范围,还规定了划定范围的核酸检测应当在24小时内完成。
新版《指南》的修改有什么意义?如何实现快速检测?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顾兵。
谈新版《指南》
科学精准与病毒“赛跑”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新版《指南》为何要把“全员”修改为“区域”?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顾兵:我觉得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变化。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之前面对新发传染病和不断扩大的传播链,在各方面经验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全员核酸是当时最直接、最有效找出所有感染者并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随着大数据、健康码等技术的升级,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做得越来越精准和快速,核酸检测速度也越来越快。把检测范围修改成“区域”,能够在做好筛查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也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我们的防疫更加科学精准。
南方日报:为适应奥密克戎等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新的《指南》规定了划定范围的核酸检测应当在24小时内完成。在您看来,如何能够更快地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顾兵:对区域核酸检测完成时间的这个要求,其实是与病毒赛跑的要求。24小时内要处理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样本,这对所有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这要求参与核酸检测的人员、场地、设备和实验室管理等组织安排,都需要更科学。新的《指南》也对这些方面有了细化和规范的要求。此外,核酸检测涉及的信息采集、运输管理、结果上传等环节都需要一个很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来支撑。
南方日报:如何更加做好核酸检测的质量控制?
顾兵:首先在核酸采样和运输上,就要做好规范处理。核酸采样是否合格?样本的保存和运输是否安全?都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到了实验室,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否到位、人员培训是否合格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核酸检测的质量,核酸检测实验室对样本提取、扩增和报告解读的全流程管理是非常严格的,需要非常专业的技能。此外,对于实验室检测的全流程,也有很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
谈检验科研
毒株快速分型有助于精准防控
南方日报:近日,您的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性的检测方法,可实现新冠病毒德尔塔突变株及野生株的快速检测及区分。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技术?
顾兵:这个研究开始于去年5月广州暴发本土疫情期间。因为一般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只能测出新冠病毒阳性还是阴性,但是不知道它是否是变异株。要检测是否变异株,需要高通量测序,通过对病毒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和复杂的数据分析,耗时较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想通过等温扩增的方法,加快病毒扩增的速度。同时,设计不同毒株的特异性引物,联合反转录技术和等温扩增方法,可以直接判断是否变异毒株。我们进行了大批量的临床验证,检测时间只需要1小时,分型准确率达到100%。最重要的是,常规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平台即可开展这项检测。
南方日报:基于这个技术,下一步是否能快速研发针对奥密克戎或者其他变异株的快速检测试剂?
顾兵:基于这个技术,我们想继续研发可以对奥密克戎、“德尔塔克戎”或其他新型变种及野生株等毒株的快速分型技术。以后一旦发生疫情,实验室在做核酸检测的时候,就可以同时把病毒是否为变异株也判断出来,有助于患者的分类救治,以及推动疫情精准防控。
文/朱晓枫 张蓝溪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