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清华人 奥运情”专题展览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幕。清华大学校党委原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贺美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体委主任、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史宗恺,温哥华冬奥会双人滑冠军、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申雪,北京冬奥会双人滑冠军韩聪共同为展览揭牌。
清华大学从建校初期就结缘奥林匹克运动。1913年首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清华就有6位选手参赛。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清华人在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弘扬优良体育传统,积极探索“体教融合”特色培养之路,培养了多位运动员走上奥运赛场,取得佳绩为国争光;同时一些驰骋奥运赛场的著名运动员进入清华深造,也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北京成为首座“双奥之城”的过程中,清华师生热情投入、奉献智慧,在支持奥运申办、设计奥运标识和场馆、开展奥运科技研发、投身奥运志愿服务等多方面均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次展览通过40块展板、16个展柜、60余件珍贵的档案实物,系统回顾了清华与奥运的渊源,展示了清华人为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贡献。展品中有马约翰先生1926年在美国春田大学的毕业证书和毕业论文《运动的转化价值》,有清华教师参与传递的奥运会火炬,有杨扬参加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比赛夺冠时佩戴的头盔,有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胸卡和纪念徽章等。展板中展示了中国第一位奥运选手刘长春在清华进行训练时的留影、马约翰教授与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全体职员的合影等珍贵历史图片,以及几十位参加奥运会或参与奥运会相关工作的清华校友的风采。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清华大学完成了若干比赛场地和三大赛区火炬台等设计;作为“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参与项目最多的单位,共牵头7个项目18个课题、参与38个子课题的研究,涉及公共安全保障、全球传播、新能源汽车、疫情防控等多方面;1210名师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150名“志愿者的二次方”为全体志愿者提供服务保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