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写生视角”下的广东美术,见证数百件手稿首度“现身”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2-03-10 22:10

近日,“写尽苍生——20世纪广东美术家人物写生个案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展。展览为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王绍强担任总策划,殷双喜担任学术指导,吕子华担任策展人。展期至4月6日。

本次展览以20世纪广东美术家的人物写生个案为研究对象,对馆藏多年未曾展出过的数百件珍贵手稿进行梳理和展示,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三位广东美术大家(黄少强、符罗飞、杨之光)的人物写生作品。

“这是广东美术馆首次对这三位艺术家进行对比研究和展示,从三个‘写生’的片段管窥20世纪广东美术的发展轨迹,以‘写生’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在某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写生’的不同诉求,体现了艺术家观照社会、生活的角度和立场,及其笔下所构建的‘现实’世界,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时代广东美术家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使广东在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中展示其美术史的独特位置和意义。”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说道。

“写生,作为一种观察和记录生活的方式,它非常直观地反映了艺术家眼中的人、事、物,每一次的注视都体现了一种观看角度,引用约翰·伯格的话,即‘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人的观看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选择看到了什么,其实都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将对象置于与它相关的事物链之中,构成我们之所见。写生,透露了艺术家如何构建他们眼中的现实,我们也尝试着从中探析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观看’。”策展人吕子华说道。

写生,中国画的革新之路

作为岭南画派的入室弟子,黄少强深受“新国画”思想的影响,作为当中少有的人物画家,在其短短的一生当中创作了极其丰富的人物图谱,尤其在他的周游期。

据悉,黄少强 1919 年师从高奇峰习画,在其师的鼓励下多次外出郊游写生,曾到过肇庆、韶关、桂林、上海、杭州、天 津、北平等地广泛地举办展览和结交朋友,黄少强也在自传中称 1929 年和 1932年至1935年间为他的 “ 周游时期 ”, 正是这段时间的观察和写生的积累使黄少强能够迅速抓住人物动态神情的特点。

策展人吕子华表示,黄少强在他的周游期间,画下的民生百相,十分生动,而这段时期的写生画很大程度上使黄少强的作画风格更趋于线条化,舍弃了多重的渲染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而他“到民间去,百折不回”的宗旨始终指导着黄少强一生及其后人的创作。“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在多次演讲中强调,复兴中国画首先要从人物画入手,人物画最能代表时代,让所有人一看就能明白接受,在这方面在黄少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写生,革命艺术的有力武器

符罗飞一生充满传奇,出生于渔民家庭,曾漂泊日本、 意大利等地,在这些地方打工和求学,其中在那不勒斯驻留的时间最长,达八年之久。

吕子华表示,虽然现存能够了解符罗飞留意期间的作品并不多,他最为人熟知的是 1938 年回国以后至40年代中后期绘制大量的针砭时弊的速写,而将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进行比对则发现尽管画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相通的是符罗飞从“那不勒斯画派”继承了对现实的关怀,以赋予人性的目光去观察和呈现真实的世界。

据悉,符罗飞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选择从意大利回到自己的祖国,由于身体原因没能实现北上延安的计划,后辗转粤、桂、湘等地区生活和工作,与进步文化人士为伍。

1946年湖南灾情爆发,符罗飞与妻子乘车入湘写生,一张张饱受现实折磨的面孔跃然纸上,在他笔下的愤怒和控诉也达到了最强烈的程度。当时绘画的条件艰巨,往往随手拿起包装纸、草纸、信封就画,据艺术家所说,既是为了方便,也是为了照顾世俗偏见和民间顾忌,避免误会,使采访工作顺利进行,要写某一形象,必须注意避开直观对象,只能从侧面作,快笔急就,在人们不注意的情况下,以最快的手法完成。因此,符罗飞的写生大多是十几或几十分钟之内完成的,这种塑像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

符罗飞《耙田的农夫》

在20世纪40年代,符罗飞举办过多次抗战救灾展览,在他的笔下有一种近乎嘶吼的强烈情绪,加上粗犷急促的线条,令人心悸。这时候的写生就犹如革命时期一把快速、有力的武器,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惨痛的生存境况,借以唤起观者的同情和觉醒之心。 

新中国成立以后,符罗飞仍然把目光聚焦于黎民百姓,他善于捕捉各种劳动及大型场景,画中的人物依然生动,而色彩也变得温润起来。

写生,生活与创作的纽带

新中国成立以后,迫切地需要有写实能力的艺术家来为中国画注入新的生命。杨之光早期的创作便是在新历史时期中国画改造的洪流中产生的。

据吕子华介绍,杨之光195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跟随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学习绘画,接受严格的造型基础训练,让他拥有了非凡的写生能力。

在创作大型题材《红日照征途》(原名《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候,艺术家绘制了大量关于植物、场景、服饰、手势、人像等素材,并且坚持当地的学员就到当地取材的田野式写生,追求塑造人物真实、氛围真实、 细节真实的场面和事件。在 1959 年至 1976 年六易其稿的过程中,积累了超过300多张的写生作品。

杨之光《红日照征途—场景》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杨之光 1958年在周矶农场时的大量速写,还有为创作《雪夜送饭》准备的初稿。《矿山新兵》也沿用了类似的创作方式,杨之光已将写生的技法发挥到自由的境界,完全融入了他的生活,他的精神。“我们希望在杨之光这一部分,更多地还原一幅杰作的创作过程,而非仅仅是作品本身,因为当我们凝视 一幅原作的时候,也许会难以想象艺术家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力,而当我们能够为每一张手稿驻足并给予足够的凝视时,也许新的体悟便会由此产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互动演出、非遗手作、潮玩市集……濮院时尚古镇“五一”新玩法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3-05-03
奏响“岭南春之歌”,元宇宙“户外音乐厅”创新破圈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3-04-09
乌镇香市、国风野餐、雕塑艺术展……乌镇好好生活节4月启幕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3-03-25
看“气球人”漫游记,艺术家杨茂源作品广州展出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3-03-12
新年听叶嘉莹为你读诗 带你走进兔年的诗情画意!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3-01-29
“开国上将周士第系列展”虚拟展览正式上线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2-12-13
六年精心准备,“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终面市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2-12-11
异彩纷呈!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亮相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日报客户端 2022-10-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