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现场丨锣鼓喧天闹元宵 古老的民间表演轮番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16 16:11

微信图片_20220216161037.jpg

壬寅虎年,全国各地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2月1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所在的山西平遥县开展了红红火火的社火汇演活动,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上午九点三十分,在城区曙光街上,社火汇演活动在震天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据平遥县委副书记县长冯玉全介绍,此次社火汇演分光耀陶唐、唯实唯先、礼序乾坤、走向复兴四大篇章。活动现场,欢快的锣鼓,催得春满人间福满门;优美的舞姿,惹得莺歌燕舞花怒放。来自平遥全县各乡镇、街道、部分企业、单位组成的20多支社火表演队,身着节日的盛装,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秧歌腰鼓、竹马高跷、舞龙耍狮、背弓旱船等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令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现场的刘先生直言,“过年的气氛马上就有了。”

当古陶镇南城村“竹马”的表演开始后,现场的主持人介绍,古陶镇南城村是平遥县人口、经济第一大村,截至2021年底,有人口17255人,党员292名,集体资产总额7.8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400余万元,集体经济主要支柱产业为“三大公司、四大产业”,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县、乡各级荣誉200余项。

据了解,竹马在明朝中叶兴起,流传至今,平遥已是中国内地为数不多的传承此民俗的县城,其中尤以古陶镇南城村的表演闻名,400多年来,村子里的竹马队表演从未断过。南城的竹马用竹皮或竹篾扎成,外面经绫纱裱糊彩绘而成,表现的是十二生肖,一般由6-13岁的孩童组成,竹马分为前后两截,固定在孩童的前胸、后腰。表演者身着红黄绿三色鲜艳服饰,头上佩戴特制的头饰,手持一条马鞭,犹如骑马状。队伍前方手持拂尘的引导叫“马头”,最后面一个叫“马尾”,其余表演者手持马鞭,在“马头”的指挥和锣鼓点儿的伴奏下,变换着各式队形,预示着我们的日子红红火火。这也是对南城村近年来蓬勃发展和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的最好诠释。

作为全县文化重镇,东泉镇带来的表演分别是背弓、高跷、旱船和猪八戒背媳妇。据介绍,背弓是将容貌可人、体重适宜的孩童精心装扮后绑在特制的架子上,由身强力壮的男子背负,伴随着乐队的节奏翩翩起舞,上下飘动,既扣人心弦,又美轮美奂,历来有“一弓一戏”的说法。

高跷俗称“拐子”,表演者根据历史故事、戏剧演义或现实生活进行适当装扮后,将小腿绑在木棍上端,脚踩踏板,按各种舞步走动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

旱船作为一项传承千百年的民间娱乐活动,要根据音乐表现出船只随着“波浪”时起时伏,左右旋转,上下颠簸,搏击风浪的生动画卷。

而“猪八戒背媳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社火表演形式,由一人扮演猪八戒和媳妇两个角色,既要通过两个角色的舞蹈动作反映出双方不同的性格特点,还要表现出二人的亲密关系,十分考验表演者的技艺水平。现场不少小朋友直呼好玩。

同样,舞龙耍狮等节目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舞狮子”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很热闹,舞龙舞狮这些挺震撼的,我感觉生活在这个时代感觉很幸福。” 市民李先生表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张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