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1:保险业十大关键词勾勒行业有苦也有甜
第一财经 2022-01-01 21:22

站在2022年的第一天回望,2021年的保险业过得怎么样?

或许从股价上就可以反映出2021年保险业的“难”。Wind资讯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保险板块股价下跌37.07%,是A股市场Wind二级行业中跌幅最大的一个板块。无论是从去年延续至今的寿险转型、车险改革,还是2021年的各种监管政策,整个行业似乎都处在阵痛期的艰难中。

不过,在行业充满挑战的同时,养老第三支柱、健康中国、绿色保险等机遇又在向保险业徐徐展开一张宏伟的蓝图。在这些“蓝海”中,保险业将收获巨大的机遇。

岁末年初之际,第一财经梳理了2021年保险业的十大关键词,为你呈现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

1、保险股走势A股垫底

保险股无疑是A股市场2021年跌得最惨的板块,没有之一。Wind资讯显示,截至12月31日,Wind保险指数全年下跌37.07%,成为2021年A股Wind二级行业中跌幅最大的一个板块。

从板块中的个股表现来看,2021年初至今,五大A股上市险企的股价均呈现了两位数的跌幅,五大A股上市险企年内总市值合计缩水超过万亿元。其中中国平安全年股价跌幅最大,达到40%。

保险股大跌的背后自然是基本面的下滑。2021年前11月,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费2.31万亿元,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从半年报来看,五大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普降,车险综改对财险形成一定冲击。目前,财险已见回暖迹象,寿险的深度调整却仍未见显著成效,业内人士普遍预计2022年寿险业务将继续承压。

不过,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仍具有强大的基础。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成熟市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面对“十四五”时期巨大的市场空间,保险公司应深入了解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变化,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真正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2、代理人队伍脱落

从上市寿险公司的表现来看,2021年寿险业深度转型的首要表现就是代理人队伍的大幅脱落。

770万人,这是银保监会披露的2021年上半年中国保险代理人执业登记统计数字。这一数字同比2020年同期的971.2万人减少近200万人,同比2020年年末的843万人减少70万人。

代理人大军的大幅脱落由几方面因素导致:一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保险公司意识到过去的人海战术不再奏效,因此对代理人队伍主动清虚,并向高质量队伍建设进行转型;二是由于疫情及重疾险切换等因素影响代理人线下展业,导致开单困难,加速人员流失。

代理人的大幅脱离也使得上市寿险公司普遍遭遇新单保费的下降,由此引发新业务价值的下滑。但这对寿险业来说是一个破茧重生的机会。当思考清楚未来的路径并成功调转方向之后,寿险业或将迎来蛰伏之后的新一轮增长。

在代理人队伍改革的当口,独立代理人制度迎来破冰。2021年7月,全国首份公开发布的独立代理人办事指引由深圳银保监局发布,之后信泰人寿、大家保险先后宣布专属代理店在深圳注册成功。“独代模式”是解决代理人队伍顽疾的灵药吗?未来是否能够发展壮大?这一切还需市场检验。

3、人身险产品切换

随着人身险一系列监管政策落地,2021年保险业也经历了几轮人身险产品切换。

2021年2月1日,随着《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过渡期正式结束,重疾险跨入了新定义时代,根据旧重疾定义开发的产品依规在2月前全部下架。这一轮重疾险切换使得1月31日“重疾险”相关词条屡次冲上微博热搜榜。

相对于07版重疾定义,新定义充分参考医学临床诊断标准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将新增3种重度疾病和3种轻度疾病,但同时甲状腺癌等疾病的保障程度则在新定义中减弱。

由于代理人在重疾险切换时期的摇旗呐喊,以及险企“择优理赔”的概念使得重疾险销售一时间进入了疯狂状态,有险企短短一个月重疾险保费实现翻倍。但这之后,重疾险增长就陷入了疲软。

到了年末,互联网人身险又面临一波下架潮。根据2021年2月修订实施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以及10月发布的配套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一些无法达到门槛的险企销售的部分人身险产品将从2022年开始告别互联网渠道,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小险企的“网红”重疾险及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这也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影响互联网保险以及人身险行业格局。

4、保险乱象频发

2021年,一些保险乱象依然困扰着保险业的形象。

2021年2月,中国人寿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支公司前员工张乃丹实名举报该公司涉嫌长险短做、虚列费用、虚假增员等问题引发全网关注。中国人寿调查后发现部分情况属实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这一举报事件也掀开了保险业部分机构潜规则的“遮羞布”,引发银保监会后续的专项治理。

之后,保险代理人内部举报事件屡现,体现行业销售“病态”的“自保件”等问题也浮出水面,监管机构发布意见称,不得将代理人自保件和互保件作为业绩考核指标,保险业多年的顽疾治理迎来突破。

除此之外,代理退保也成为监管机构在2021年屡次提醒的一大乱象,这其中部分案件涉及到保险公司内部人员参与“内外勾结”的情况。银保监会在11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理退保”等风险的提示》中称,“代理退保”会产生虚假承诺、伪造证据等不法手段阻碍消费者正常维权;危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暗藏集资诈骗风险;危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等。

5、网络互助落幕

2021年12月28日,相互宝的关停公告一出,宣告了在中国发展了十年的网络互助时代正式落幕。

从第一家网络互助平台“抗癌公社”的诞生开始,这一模式就始终伴随着巨大争议。有人认为它提高了大众的保障意识,降低了保障的门槛;也有人认为类保险的性质缺乏精算及风控,存在一定风险,且游离于监管之外。

而在监管强调“持牌经营”之后,这一模式逐渐走向凋零。从2021年初开始,美团互助、水滴互助、轻松互助等10家互助平台陆续宣布关停。

6、新能源车险落地

12月27日,新能源专属车险产品在全国统一上线。这也意味着新能源车正式进入专属保障时代。

在新能源专属车险产品出现之前,保有量节节攀升的新能源车并没有专属的车险产品,而是沿用燃油车车险条款。差异化的风险特性,使得险企和新能源车主都叫苦不迭。新能源车险的落地使得新能源车的核心“三电”系统以及充电桩等被纳入车险的保险保障范围。

但在新能源车险落地之后,部分车型遭遇保费的大幅上涨也在近两日引起了市场的巨大关注。据业内人士反馈,新能源车险最终定价会根据个人过去出险率以及车型的赔付率等多个因素决定,从而出现有涨有跌的情况,但大部分新能源车主保费持平或略有下降。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随着之后新能源车的技术发展、险企承保数据的积累,以及定价和风控的进一步精细化,新能源车的赔付率也将回归至合理水平。

7、保险业进一步开放

自2018年开始,我国金融业开启了新一轮的对外开放,2021年一系列开放硕果呈现。

2021年,除了实现“分改子”的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友邦人寿陆续落地四川和湖北两家分公司之外,中德安联与12月30日刚刚“官宣”的汇丰人寿也获批加入了外资独资寿险公司的行列。

2021年9月,正式开业的安联资管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12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明确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有关措施的通知》,外资保险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

8、养老第三支柱发展元年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三支柱的发展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国家重要文件及重要会议上屡次提到发展第三支柱使得业内认为2021年是养老第三支柱发展的元年。

2021年不管是专属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先后开闸,抑或拥有17家强大股东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成立,还是12月银保监会对养老保险公司养老主业的引导,以及《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的审议通过……在这一系列政策红利和实际动作的推动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将迎来史上最好的机遇。

而从2021年的一系列动作来看,第三支柱将大大扩容,相比过去更多由保险机构及其发行的保险产品为主要参与方,之后将有更多种类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共同支撑第三支柱的快速发展。

9、惠民保继续向前

2021年4月,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正式上线,迅速刷爆“朋友圈”。火了两个月之后,“沪惠保”最终以739万人的参保人数创下国内“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首年参保人数之最。

事实上,包括“沪惠保”在内,2021年惠民保业务继续呈现快速发展之势。2021年10月,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发布数据显示,惠民保投保人数超过7000万人,已经有58家保险机构在27个省份参与了超过100个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

但随着理赔数字的不断累积,“沪惠保”等惠民保业务仍未摆脱市场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同时,惠民保类业务出现的一些乱象也引起了监管的高度关注。2021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强化了惠民保类业务的依法合规要求。

惠民保类业务将走向何方,对百万医疗险等产品的冲击是否仍将持续?在2022年众多惠民保类业务将公布第二年方案时,或许会给出答案。

10、掘金绿色保险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保险以及背后的ESG理念正成为险企越来越重视的发展方向。多家上市险企将ESG理念融入自身的治理架构中,大力发展环责险等绿色保险,并着力进行绿色投资。

2021年6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助推绿色发展蓝皮书》,从强化绿色保险保障、加大绿色投资支持、深化绿色低碳运营三个方面,对2018~2020年保险业全方位助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其中的数据显示,2020年绿色保险保额达到18.33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6.30万亿元,年均增长23.43%。

而在绿色投资方面,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资管产品等方式投向碳中和、碳达峰和绿色发展相关产业账面余额超过9000亿元。

可以预见,绿色将成为保险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底色。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