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借钱变容易 互联网信用付带来“福”还是“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1-01 14:01

岁末年初,蚂蚁花呗、借呗整改加速,备受关注。

据业内人士称,根据最新披露的蚂蚁消金增资安排以及新规推算,蚂蚁花呗、借呗能够承接的放贷规模或达万亿,相对整改前缩减约一半。整改前的2020年6月末,借助支付宝这一超级流量入口,花呗、借呗的信贷余额分别达到17320亿元和4217亿元。

市场对花呗、借呗的整改之所以关注,不仅因其实打实地覆盖了5亿用户,覆盖面之广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可以与之媲美,还因其整改方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互联网信用支付市场的走向。

尤其花呗、白条等互联网平台信用付业务,短短几年间,“野蛮”生长,带来便捷的同时,争议不断,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让借钱变得越来越容易”本身到底是对还是错?

借钱何以越来越容易

依托支付,让越来越多用户更易获得贷款,是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诞生的一大初心。

花呗产品研发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指出,花呗想服务更多普通人,所以颠覆了原有的金融产品先证明你是好人,再给授信的“套路”;而是先迈出了“信任”的一小步,即降低使用门槛,不再需要提供复杂证明,先给出一个小额度,风控由贷前转向贷中,从而服务更多普通人,而不是高净值人群。

而这种先相信、后成长的逻辑使得迷你花呗覆盖到了一群“没有数据画像”的人,也成就了一款覆盖5亿用户的现象级产品。

但随着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的普及,让借钱变容易和培养信任的良好初心,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当信贷变得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会导致用户对放贷所代表的信用风险和责任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知乎上一位用户分享了使用信用支付产品的真实心路历程:

“一个月工资4000,没用花呗前量入而出,吃22元的黄焖鸡。有一天,花呗给了3000元额度,试着用花呗点了35元的黄焖排骨,点完一看银行卡,余额还是4000元,这种感觉就好像工资变成了7000元。接下来手机坏了,工资只够买2800的普通手机,可是用花呗就能买iphone12,看到同事都用iphone,看了下分期也不多,咬咬牙就买了。然后发现,以前想买东西需要省吃俭用攒钱,现在不用省吃俭用很轻松就能获得,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花呗、白条。”

“用信用支付没想过还款,等发工资才发现工资全还了花呗、白条,只能继续用信用支付,最终利滚利越来越多,恶性循环,最后一看未还款已经高得吓人,马上就要连最低还款也还不起了,就省吃俭用还花呗。最后发现心心念念的东西,还是省吃俭用买上的,提前用上了,也需要省吃俭用更多时间弥补。很多人以为自己可以抵抗住诱惑,但是太过容易获得的贷款会让人失去原本的理财能力,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更多。”

用户的信用意识和信贷行为需要培养,尤其年轻用户和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下沉客群,本就与金融业务接触较少、金融素养刚刚起步。互联网类信用卡产品可以实现对更下沉群体的授信,让贷款更便捷,问题是,这种便捷意味着什么?

正如一位互联网信用支付用户对记者所言:“只要点击几下,就能很轻松的获得一笔钱,然后马上就可以用来消费。很容易会觉得这笔钱不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钱。但借贷的本质就是透支未来,这个意识,很多人是在还不起钱的时候才意识到,借贷是一件多么严肃的事情。”

另一位股份行信贷业务人士也指出,正是由于互联网信用支付覆盖的年轻用户和信用白户是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所以互联网信用支付平台有责任引导他们合理借贷,不仅是投资者教育,还需要在授信、制度、风控层面重新衡量原有的模型和机制,不能简单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必须更加关注消费金融的质量。

支付嵌套信贷对么?

从监管对花呗、借呗的整改要求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连接,纠正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的行为,而这也被视为对当前互联网巨头信用支付影响深远的一大举措。

早在2020年9月,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就曾公开指出,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旗下机构将支付业务与信贷等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嵌套,形成业务闭环,业务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蔓延,并喊话这类机构提高站位,积极配合监管,切实整顿超范围信贷业务,消除利用支付拓展交叉金融业务的风险隐患。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支付业务与信贷业务在传统金融业务中本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举例来说,小明储蓄卡中只有2000元,但想买3000元的手机,那么他若想购买手机,就需要首先拥有一张额度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或者去贷款1000元,然后去商店支付购买。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可以选择任何一家银行申请信用卡或消费贷款(也可以去消费金融公司或其他借贷机构),能否批准小明的申请取决于小明的信用资质。支付行为与信贷行为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行为。

但从互联网信用支付的业务流程看,包括蚂蚁、京东等多家互联网公司,支付和信贷相互嵌套,甚至形成了闭环。

以花呗为例,此轮整改之前,花呗本质上是通过在支付宝平台上完成放贷的信用贷款,花呗与支付宝几乎是共生关系,且一旦开通花呗,用户在使用支付宝支付时,一般会默认或推荐使用花呗,即支付与借贷通过同一个账户完成。而花呗获客也主要来自阿里旗下电商平台淘宝,评估审贷则依托芝麻信用,芝麻信用也与淘宝消费和支付宝支付行为高度关联,这意味着从信贷到支付的所有流程都可以在蚂蚁的闭环内完成。

业务闭环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意味着更高的留存资金能力以及个人金融行为数据沉淀,而这种打破业务之间壁垒的模式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支付与信贷的高度嵌套却存在不少隐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发现,这种支付嵌套信贷会进一步加剧用户“借钱容易”的体验和认知,从而助推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随之而来的过度借贷问题。

一位95后互联网信用支付和网贷用户李明(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并没有固定收入的稳定工作,也没有存款,当前总负债近10万元,最初开通使用的就是花呗,很容易就获得了几千元的授信,此后只要用支付宝消费就会习惯性选择花呗,而随着使用增多,额度也越来越高,购买力也随着花呗额度的提高而随之增高。“最刺激消费的就是花呗提额的时候,没有欠别人钱的感觉,会觉得使用花呗只是一种年轻人都有的生活方式,贷款好像是钱包的扩展。”他表示。

选择这种“新生活方式”的显然不止李明。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在2019年末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指出,由尼尔森采访3036名中国年轻消费者后得出(18-29岁的在校学生或在职者,约等于90后)结论指出,在中国1.75亿的“90后”中,仅有13.4%的年轻人是“零负债”,有86.6%的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很大一部分人将其视为“支付工具”。但问题是,这群使用信贷产品的年轻人当中,只有42.1%的年轻人能在当月还清,超过半数的人会因无法及时还清贷款而背负债务。

这或许意味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将借贷与支付画上等号。李明告诉记者,随着信用支付额度的提升,其消费也越发大手大脚,无法全额还款就选择分期,再到后面只还最低还款,当债务越滚越大收入难以覆盖之后,为了不逾期,就试着借网贷,借网贷也很容易,很多平台也宣称低利率乃至零利率,但借钱容易还钱难,当入不敷出,借钱只会使窟窿越来越大。最后兜不住被网贷平台催款,只能找亲戚朋友借钱,因为借款还不上,很多朋友都不敢联系。现在就想努力工作,尽快把网贷和花呗还清,然后注销掉账户,重新开始。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像李明这样负债累累的年轻人为数不少。

当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若将过度消费和过度借贷的原罪归咎于互联网信用支付的普及,或许有失偏颇,毕竟伴随经济发展,负债率的提高也是某种必然。但正如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所言:“当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过度负债也必然如影随形。大多数人,用贷款改善生活,也总有一些人,被贷款改变生活,直至为贷款而活。”

如何管理好信贷这个工具,使其能够引导人更好地使用并开出善果,是当前监管与业界必须一同思考的问题。

一位曾从事大数据风控业务人士指出,回归业务和产品层面,互联网信用支付的业务和风控逻辑是成立的,当前头部平台坏账率也较低,但金融业务的风险决策,是一个数学问题,但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传统银行风控模型和大数据风控孰优孰劣,过去几年似乎后者占据上风。但结果上来看,传统风控逻辑看重贷前审批控制违约概率和贷后处置降低违约损失率,从而要求客户提供资质证明并寻找优质抵押品,这套简单直接的方法至今依然是最有效的风控手段。

他进一步指出,利用复杂的场景、消费、朋友圈、交易等数据得出的风控模型进行授信没有问题,但从当前反馈看可能并不完整。年轻客群和下沉客群也许具备很好的还款意愿,但真实的还款能力也应被充分考虑,而还款能力就需要结合传统风控模型甚至传统风控流程。这不仅是业务层面,还有道德层面的要求。

“比如,银行信用卡在对学生群体发卡前必须落实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并征得其同意,但互联网类信用卡产品则无需这一流程。但从结果上来看,许多年轻群体还不起花呗、白条时,求助的还是父母,甚至在许多用户出现逾期面临机构催收时,找到的依然是他们的父母,他们往往到那时才被动知晓子女的‘巨额’债务,不得不举全家之力偿还子女的债务,从法律和业务层面或许没有问题,但从道德层面来说是有很大瑕疵的。”他指出。

一位股份行不良资产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个人信用贷款不良市场上有不少机构愿意承接去做,2021年个贷市场还是比较火热,逻辑在于,理论上来说,个贷不良绝大部分都可以收回来,只是时间早晚。因为只要生命存续,债务人获得收入,就可以慢慢还清债务。一般来说,债务人群体越年轻,偿还能力相对更被看好,其不良资产转让价格也越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信贷机构敢于将消费金融客群下沉,并敢于快速提高授信额度的原因。

但他进一步指出,从消费者层面来说,高负债必将带来信用风险与生活压力的上升,尤其对年轻人而言,过早迈入高负债生活,或将对其一生带来深远影响。在合规前提下,若能在产品体验之余,兼顾社会影响,互联网信用支付才能有更长远的良性发展空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