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曹洪波:酒星帆影里的古镇会馆
河南文学杂志 2021-12-26 16:00

沉迷酿造于一杯酒,便有了这个宛东平原上的赊店古镇。

“宛”就是一只大酒“碗”,八百里伏牛因此醉卧不起。

醉卧不起的还有一座辉煌壮丽的山陕会馆——这座平原古镇上突兀矗立起的山陕会馆,如镶嵌在中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望金盆而掬琼浆”,琼浆美酒就出自古赊旗店。《世本》“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酒,这种具有水火交融特质的液体,被饮者视为人类的进步和文明,仪狄也被这里的酿酒人尊为酒神,称呼为狄公;狄公就端坐在赊店酒乡小镇岁月长河的晨曦中,手执一杯酒,仰望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好不惬意;洁白的大理石塑像让他平静而庄重。

酒星垂光,普照千年。

初到古镇,你会觉得这个古镇怎么就用了一个“赊”字来做地名,这恐怕是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名字了。有诗云:“天赊而奉,龙霖泽之;地赊而献,神泉润之;王赊而励,大义行之”。研究古镇历史的人,把一座灰砖蓝瓦的古镇上溯了千年时光。汉光武帝刘秀在这里赊下酒旗,大旗一挥,四方志士云集,战昆阳,都洛阳,汉祚南阳,成就了汉朝帝业。狼烟四起的民谣,带着酒气,摇摇晃晃跨越了几个朝代,到现在品嚼起来还十分的耐人寻味。

也有文人学者,把唐李白的《将进酒》演绎了一番,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佐证:“岑夫子,勋者,宛东人也,与李白交厚。宝十一年,勋吟隋刘斌诗:

纵觞畅饮白河边,

始知佳酿出赊店;

愿学曹植箜篌引,

文思泉涌诗百篇。

叹日:李白嗜酒善诗,何不载之前往?遂,赴赊旗店沽酒三坛,逶迤北至嵩山。时太白失意赋闲,共逸人元丹丘游。三人适会峰巅开坛,芳香扑鼻,喜极狂欢,太白乘兴赋诗。”才写下这首《将进酒》,成为千古绝唱。李太白赋诗《将进酒》,畅饮的是否是岑夫子带去的赊店老酒,就无法考证了,权且当真是的,才对得起赊店的文人。

人类历史,民间故事比史书中的故事更茁壮。如这中原沃土上生长的地龙草一样旺盛,只是到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因环境的改变,才逐渐地枯萎。滋养和善待这些濒临灭绝的民间故事,已经成了地域文化者们的责任。

赊店古镇人的脚下,每棵草的根须都紧系远古的血脉,随便弯腰抓起一块细碎的瓦片,都可以聆听到樯橹驮铃的回声。赊店人报以对这片热土的厚爱,总是希望让这片土地挖掘出更为厚重的文化之源,浸染上更加磅礴的帝王之气。

当然,还是离不开酒。赊店老酒才是这个古镇的灵魂所在。

这里自古就有酿酒店铺,酒旗猎猎,迎风招展。而于清代李绿园编著的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上,开封祥符三月三吹台会的那面“飞在半天里”的“酒帘儿”写着“现沽不赊”大不相同,这里的酒是可以“赊”的,或者,酒幌子上干脆写上一个大大的“赊”字,喜酒之人都可以来赊酒喝,赊店人的情怀就在这飘扬之中,远播四海。

水有情,才能使得人有情,酒就更有情。

潘河自东北方而来,从这里九曲回肠滔滔流过。《水经·淯水注》曰:“赭水出赭阳县北山,数源并发,南流径小堵乡,谓之小赭水;东源方七八步,腾涌若沸,故世名之沸腾水,南流径于堵乡。谓之堵水。” 《方舆纪要》 裕州方城县 “堵水” :“又州城东有潘河,出州北四十里之当阳山,南流合赵河。”

赵河从西北方蜿蜒绵亘而至。《清一统志·南阳府一》:“源出裕州西北郦山之麓,东南流经州南,流经赊旗店,唐县北二十里圆潭,南流入沘水”。

潘河在裕州城之东,而赵河源自裕州城西北,这两条来自不同方向的河流,两条性格迥异的河流,得天地之造化。一条性情猛烈,腾涌若沸,滚滚而下;一条温婉沉静,清秀如溪,逶迤而出。一具阳刚之气;一兼阴柔之美。这两条河水,在史前就商量好了似的,仰者是得了什么样的机缘巧合,在两河环抱交汇之处,把一块风水宝地留给了赊店人,这是赊店人的福分,也是水的情份。

有了河流,两岸不但生长树木、庄稼、村庄、鸟禽、歌谣、商机和追求,还生长出壮魂的酒。生长酒的地方要更讲究——水好、土好、环境好。潘,赵两河环抱的那块平坦之地,便成了首选。赊旗店生长在这么好的风水宝地,如果不用来酿酒,上天都不会答应,用好水来酿造好酒来回报上古之德,这是地缘注定了的。

所以,“宛”就成了“碗”,伏牛八百里,畅饮一杯酒。

酒、色、财、气。

酒可以通神,也可以通天。

当地人在河两岸种树种庄稼,一年一年地收,一年又一年的种,日落日出,生生不息,河水奔流不息。这里的人们精通《九酝酒法》,用自己的庄稼造酒,五湖四海的商人被冲天的酒香牵引着,从水路由汉江逆流而上。湖南、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等地,他们带着茶叶、布匹、食盐、瓷器、药草和发财梦想,千辛万苦,乘风破浪而来。这才有了“白天千帆过,夜晚万盏灯”的壮观赊店。

是精明的秦晋商人,由陆路抄近道先期而至,他们抢占了这里的水陆高地,才有了这无限商机。

那个时代,陆路山高路远崎岖难行,没有江湖河流运输起来快捷方便,水路的开发便成了商人们必选的运输方式。这个沉睡在中原半丘陵褶皱里的河流,首先被秦晋商人发现,开辟为南船北马的水陆两用通道,在明清时期终于迎来了它的高光。秦晋商贾巨擘富可敌国,出手阔绰,为营造一处“敬乡神、安旅故、叙乡谊、通商情、立商规、兴义举”的会馆。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开始动工,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落成,共经六帝136年,历经战乱和动荡,依然顽强地屹立于这个酒香四溢的赊店古镇。

更让人感叹的是,这一建就建造了一百三十六年的会馆,建筑之浩大之精美之奢华,让世人赞不绝口,足见山陕商人的根基之强大和财力之雄厚;商道之规,一张蓝图画到底,决不会朝令夕改,这种气魄,让这里的后人无限敬仰。

秦晋商人每到一处,都要打造这样的场所,虽然其奢华程度各不相同,但他们功能是一致的;抛开那些浮华,这种需要几代人用时间和金钱打造成的会馆,不但是这些商海沉浮的山陕商人的巨大的精神慰藉,也是灵魂安放之地。

赊旗店凭借其发达的水路这个商业通道,很快被蜂拥而至的马帮驼铃,船帆灯影排山倒海似的压进赊店,各地方言暴涨,混合成南北语音的交响。

桨声欸乃一声山水绿,由长江过汉水进唐河,形形色色的人流涌入小镇。赊店人醉酒了似的懵懂地望着眼前的一切,新鲜而刺激,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他们终于明白过来后,搓着自己宽大粗糙的手,嗬嗬地呼出老酒的馨香,笑着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赊旗店人知道,在当地没有什么更诱人东西可以让五湖四海的商人迷恋,只有老酒,赊店老酒才是慰藉远方客人乡愁的安魂曲。

于是,赊旗人的酒业膨胀起来了,琳琅满目的酒馆酒楼林立于街道两侧。奢华的会馆里少不了赊店老酒的影子。那些满脸胀红的商人,进进出出,把会馆里铁的石的狮子都薰出了醉的模样,一个慈眉善目,聆听着会馆楼角上远播而去,叮叮当当的风铃声。

武夷山、福州,铅山、九江、安化,武汉、赤壁、襄阳、洛阳、焦作、晋城、长治、晋中、张家口,内蒙古呼和浩特、二连浩特;恰克图、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叶卡捷琳堡、喀山、下诺夫哥罗德、莫斯科、圣彼得堡;桨声帆影划开一条水带,把这一个个名字,都串在了一起,像一串闪亮的星星,坠落在一杯好酒里。

赊店里的河流不是“赊”来的,赊店的城池也不是“赊”来的。是大平原宽阔的胸怀孕育出来的,不但能容下秦晋商人的马帮驼铃,也能容下江淅、福建商船的桅杆白帆。

也许,这些个闪亮的名字,都是些嗜酒如命的家伙,无论你是带的茶叶还是瓷器;无论你是为了发财,还是为了游历,都会结伴而来。山陕会馆里看一场既和且平的大戏,去大盛玉茶庄品一品武夷山茶,然后相邀几个好友刘记酒楼,好客的赊店老酒早已烫好,正如老朋友一样等候。几杯老酒下肚,一路上的烟雨风尘都醉成了故乡云的模样。

还有嘴里喊着“哈啦哨,哈啦哨”的俄罗斯商人,摇动着异国情调的驼铃,像梦幻把他们驼进这座四季分明的乡野僻壤,穿越了时空的洞口,突然来到桃花源一样,他们看到了一座辉煌的殿堂。山陕会馆的琉璃照壁,像神秘王国里长出来花墙。这个时候阳光照射在琉璃的各种图案上,光芒万丈的浮雕如云霞升腾。

沿旱路来的马帮驮队,叮叮当当中卸下沉重的物品;那些瓷器和茶叶是要坐船来的,纤夫们把纤绳列进肩骨,在嘹亮的号子声中逆流而上,它们在水上看云起云落,沐浴着阳光和风雨。憩息下来的马帮人,静静的在附近找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酒馆,一盘当地的红衣花生米,一壶赊店老酒足够享受古镇风情。窗外,山陕会馆诱人的钟声,破夜远播,它的风铃叮当作响在帆影灯光里是那样悦耳动听。

或许,这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瓷器街一袭古朴,雨雾朦胧,山陕会馆庄重的身影依然有着昨晚样的微薰。

到了中午,一个失魂落魄的生意人,一个生意上的失败者,正苦恼地彷徨于古镇的青石狭窄的巷子里,无所事事的游荡;狭长的青石板巷子尽头就是山陕会馆,琉璃照壁上的图案风云诡谲地看着他。此刻,赊旗店就是一位仙风道骨的智者,他会把你带到山陕会馆前,让你伫立于琉璃照壁面前,让你肃穆地注视着它,沉思它,解读它。不同的思维,就会生出不同解读方式,就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

琉璃照壁,巧夺天工,夸张而极具神韵的大朵牡丹花,商人所有追求,都在这处照壁的两面。

红尘滚滚,人世间无非是在追求“福贵”二字;“五龙捧圣”,“鸳鸯戏荷”与“凤戏牡丹”,画面虽清雅别致,如果不从深刻的艺术内涵上去研判,也未能免俗。

应该说,商人们不远万里,逆水行舟,不就是为了这点“俗”而来的么!

其实,真正的有硬核的货在山陕会馆内。

离开熙熙攘攘的街市,避开赊店老酒诱人的味觉,走进山陕会馆,你会觉得你的视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这座院落,无不处处散发着“商”的味道,通过建筑和装饰布局,巧妙地把商文化集中的地体现了出来,是商业文化建筑的集大成者。人们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赊店山陕会馆却是凝固商业秘密。

这座会馆,明明说商而又不言商,先说“义”,琉璃照壁正面上方金灿灿的“义冠古今”四个大字,就是这个用意,这便是秦晋商人立于不败之地,最大的聪明和智慧。

自古“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那么在这个两河环抱的陕小地带,历经136年在这里修建的庙宇,其自身的价值就不言而喻。商脉有道,文而化之;灵魂去处,彰显昌隆。

会馆院里有一对铁狮子,铁狮上驮着一对铁旗杆,铁旗杆上有龙缠绕,最上端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告诉人们,这里不但是商人荟萃的地方,还是有智者展翅高飞蓝天的地方。

朝北照壁的一面,是这座会馆宏大建筑的灵魂所在。一面墙,就足够说明秦晋商人的智慧和追求了。穿过山陕会馆的仪门就是商道,走进这座院里你就可以悟什么是“商”,什么是“道”。古老赊旗店因为有了这面照壁,秦晋商人的魅力就扑面而来。

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威力无比,变幻万千,无所不能。它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龙又是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

琉璃照壁上有九条龙,所以,当地人又叫它“九龙壁”。在这块照壁上,那些精美的雕琢图像,无不昭示晋秦两地商人的抱负和野心。壁中心是八角大型琉璃砖雕,两条金黄色的龙由鲤鱼跳龙门幻化而成,一条已经成龙腾空而起,另一条鱼尾还在水里,上身已经是龙的化身了,形成“二龙戏珠”状;再看那珠,分明是一只金灿灿,活灵活现的大蜘蛛,丝吐万缕结千网,大有网遍天下财富之意;那网,即是商道又是人脉,还有极力地跳出龙门的奢望,商人对官位的觑觎可窥一斑。这其中的隐喻比比皆是,即是现在也不失为超前意识,这种构思,穷极了想象,不得不对古人由衷地佩服。

“浩气已吞吴并魏,庥光常荫晋与秦。”一副对联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它散发出来的强大力量。一个“商”字是离不开一个“义”字的,财从义中来,“商”即是正义的化身又是不义之财不可取的教化,“利”与“义”通过对关公忠义的阐释,找到了理念信仰;通过对关公的敬奉完善了理论依据,用“义”来标示“商”在古往今来中的作用。

一出大戏仿佛正在“悬鉴楼”上演,古人更知“以古为鉴”。耳边的锣鼓声,丝弦声,清越激扬,帝王将相,王公贵族,才子佳人轮番登台。

一出戏就是一面镜子,一个世道轮回;“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起来毫发无差。”就是这座戏楼的作用。

“悬鉴”二字典故出自《新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寓意。

会馆大殿里东西两面墙上,慈禧太后的手书“龙”“虎”两个草书大字,也为这座会馆增添了帝王之气。传说中这座会馆被慈禧太后看中,做了自己的第七行宫。不知她的行宫太多,或者路途太遥远了,行动不便,她的天足始终没有踏进过这座被她钟情的第七座行宫。如果慈禧太后果真来过这里,会是什么样子?为此,现在赊店人不得不又一番感叹了。

结识“悬鉴楼”这三个大字就会结识两个人,是这个辉煌的会馆能够让我认识的最有名气的名人了:傅青主(1607~1864)本名傅山,山西太原人。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还有“医圣”之名。傅青主的书法也是一绝,浑厚飘逸,于古拙中彰显洒脱傲然个性,被称为“清初第一写家”。当年他正生活在山陕会馆建造的那个时代,“悬鉴楼”三个字应该就是他本人的手书。当地文人为了神化这三个大字,演绎了很多故事,从中赋予它更大的意义。

也许是这里的商味太浓,俗气太重了,便缺少了文人气息,没有像样的大家名流在这里留下什么辉煌的诗篇;也许在那个时代,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们不曾来过这里,或者经过赊旗店,他们的诗兴被山陕会馆的壮观景象给震住了,无法表达出对这座商业小镇的赞美,此处无声胜有声。他们或许从心里明白,赊旗店就是一部丰厚凝重的历史大书,

山陕会馆就是一首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的诗,唯此就足够了。

走过神道,穿过可容纳万人的会馆大院,矗立面前是一座石牌坊。石牌坊精雕细琢,美轮美奂,和其他建筑上的人物、故事、神兽、花草、祥云一样,莫不出神入化,几百个暑往寒来,除了多了些厚重沧桑,依然栩栩如生,叹为观止。乍一看就是一座带故事,有传奇,精彩纷呈的石牌坊。仔细端详,你会发现,这分明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商”字。这个商字充分利用了四座巨型方形石柱精雕,组成中坊框架,也就是“商”字的框架。额坊最上部巧妙的雕塑“福、禄、寿”三星造像,寓意“三个人在计划、讨论着事情。”让三个神仙在一起立在“商”字头上,“计划和讨论。”这是何等的高妙。往下看,“商”字的底部,也就是神道了,更为大胆的是在一块2米长宽四方形的汉白玉石,边框是由六条蛟龙组成,正中是三条大龙,形成九龙戏珠状,龙体盘曲,遒劲有力,居中一龙张口瞠目,形象逼真,周围其他六条来龙相互交错,藏头露尾,层层叠压,龙身下祥云朵朵,波涛汹涌,极具震撼。这个四四方方汉白玉石雕,当地人叫“九龙口”,其实就是“商”字里的口。古人的艺术想象力丰富而大胆,寓意深刻。动荡年月,这块九龙口得以保存,多亏了这里的老馆长,用石灰把它抹平,上书一红色的大字“忠”,现在,边沿上石灰痕迹还依然明显的存在。

自“琉璃壁”穿过“铁旗杆”穿过“悬鉴楼”“万人庭院”的神道,所有的隐喻都在一个“商”字,又把“商”字赋予“仁义”“富禄寿”三星高照。世上美好的一切,都得到了祝愿。

上面就是大拜殿了,清代的商人们在朝拜大殿之前是要先在这里上香的,这里摆放着偌大的大香炉。这香应该是上给这座石牌坊的吧,也就是上给这个“福、禄、寿”三星和“九龙口”里的“龙”。晋秦商贾该是多大的排场与讲究。

这时候,还没人来上香祭拜。也许是初一、十五才有人来吧。

现在,来这里的人要想拜上一拜,只有作揖、叩头。

环顾四周,没有香铺,也就无须香气缭绕,只有一颗虔诚的心。

登上大拜殿,大拜殿对面的石牌坊周围是一组从《山海经》里走出来的异兽石像,是天地主宰山水之神,面目虽然与所有见过神兽不同,但也和蔼可亲,感觉有的还冲着你笑。

几泼视觉和幻觉冲击下来,精神愈发昂奋,虽略微疲惫,仰望大殿情绪依旧不平。

殿前两侧两室石雕八字墙,用浮雕、圆雕、沉雕、影雕、镂雕、透雕等各种手法表现出来的故事《十八学士登瀛洲》《渔樵耕读》。武德四年,秦王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归来,高祖为了奖赏他的战功特加封其为天策上将,并准许他设立天策府,置官属。李世民因感慨自己读书少特开设文学馆,网罗当时的英才大儒,与自己讨论经史子集。十八学士不但一律配享五品俸禄,而且食有鱼、出有车,李世民又命当时的著名画师阎立本为他们画像,“藏诸凌烟阁,留待后人看”,时人称之为“十八学士登瀛洲”。渔樵耕读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与其说是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纵观山陕会馆所有那些精美绝伦的木、砖、石雕上所有的故事也好,人物也罢,无不是在说做事,做人,做官的道理。反映出了晋秦商人内心深处对入朝为官,得到统治者赏识的一种心理寄托或向往罢了。

大拜殿后面是神殿,这里才是朝拜神灵的地方。

恢宏的殿堂穹窿处硕大匾额一层又一层地悬挂在庙堂的横梁之间,抬头仰望,像星空一样的穹顶,是些金色的、黑色的、还有蓝色的匾额:万世人极、盖世英雄、经麟接道、震撼乾坤……宛如晨星。而“正大光明”和“三国一人”匾额,让这个大殿的主题更加肃穆。关公仗义秉忠,实为三国第一人,关公被奉为“武财神”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起来。众多匾额无不把文字用到了极致,溢美赞颂之词璀璨夺目,光芒万丈。

在琳琅满目,交错生辉的“浩然正气”的匾额中是一块赊旗店十大老酒商号,大清光绪十九年,以酒仙社的名义赠送的匾额。永隆统、永禄美、玉泉美、兴隆美、光泽公、永兴盛、德顺和、英盛涌、义诚和、荣盛大十大酒馆齐聚匾额之上。

这是本地商人在晋秦商人辉煌的会馆里仅有的体现,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找到体现当地文化的任何符号。唯有赊店老酒留下来了,留下来的还有潘赵二河宽阔而古老的河道。天边飞来的鸟儿依然擦亮着天空,河道里的帆影却不见了踪迹。

古人对酒馆的名字是钟情的,用字用词都十分的讲究,既有美好的祝愿,又诗意盎然,从匾额的字里行间就能对这家酒馆产生酒意,诗词般的意累,让人陶醉。

山陕会馆的匾额上镌刻着的那十家老酒馆,一定是这个古镇中不同凡响的酒馆了,不然它绝不敢在晋秦商会的会馆里,目不斜视,正襟危坐,星光灿烂般的坐在一块“浩然正气”的大匾上那么神气。是要展示自己的实力,还是也在借关羽关公的大名,作借船行舟,四海扬名之事?这都不重要了,重要是这块匾额留了下来;更重要的是酒星从来没有远离赊店古镇这块星空。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消失在南船北马声啸里的古镇,还在这块匾额上找到光绪十九年的老酒馆,那是何等的幸运,如果能让时光倒流,我真想找到匾额上的任何一家酒馆翩然而去,大喊一声“小二,拿酒来。”

赊店老酒虽经历万千劫难,沉浮变幻,死去活来,但依然生命旺盛。

帆影虽不在,酒星仍旧垂光。

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赊店老酒,天长地久”。在中国,可以有人不知道社旗县在哪里,但没人不知道赊店老酒天长地久里的赊店。其实,赊店因老酒而扬名,就像山陕商人要借关公的“义”扬名一样。

赊店古镇这张名片是远去桨声帆影蘸着赊店老酒的酒香擦亮的,已经在新时代的航道里启航。

穿过大殿两侧的小门,就是山陕会馆最雄伟最壮观的“春秋楼”了,有民谣为证:“赊店一座春秋楼,半截还在天里头。”春秋楼是专门为关羽量身打造的敬奉之楼,上面供奉有关羽夜读春秋的神像。关羽夜读春秋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挥师东征刘备,刘备大败,并将关羽和刘备二位夫人俘获。关羽以“三约”回应“三便”,降汉不降曹,曹操一概应允后,关羽方降。在路上馆驿安歇时,曹操一心要试探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安排关羽和二位皇嫂同居一个房间,二位皇嫂花容月貌,曹操揣摩,关羽岂不动心,意欲让关羽乱了君臣之礼,以此来控制关羽。如果是今天的人,曹操的这种揣摩并不是没有道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把握可以实现的。但关羽让两位皇嫂在里屋安歇,自己在门外点起蜡烛,充当起了警务工作,并展开随身携带的孔子《春秋》认真阅读起来,通宵达旦,毫无倦意。小说用这样的细节描述了关羽的忠义所在,关羽的这种忠义不断被世人宣扬放大,正符合商人的需求,秦晋商人充分利用关公精神作为行商的道德标准,在山陕会馆的建筑以及装饰上都给予充分的体现。

据馆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其楼乃山陕商贾募资创立今会馆时首建,是时为建此楼,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今首事诸君……各输其诚,各展所长,或识优而审其向背;或奖善而劝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寻访名匠,集工锤之技于庙建。凡数阅寒暑,而百物备,五材具,然后辇山而石……剧地而陶,巍然落成……”。建成后的春秋楼巍峨壮观,碑文形容其“第见洛洛巩固,迥出霄汉,金碧辉煌,光映日星。试置身其上,凭照宇内,皆在远眺旷览中。而翘首南向,又若可俯视焉。巍巍乎极登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云也”。可见赊店春秋楼之宏伟壮观。

相传康熙、雍正两朝重臣张廷玉有一方砚台,上刻一副楹联:星河界里星河转 春秋楼中春秋长。说的就是赊店春秋楼,星河界里的星河是不断转换的,历史风云也在变幻。

在这里你可以通过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找到许多有关山陕人的行商秘踪,从《公议杂货行规碑记》,《过载行差务碑》以及《同行商贾公议戥称定规概碑》中不难看出清朝末年的商业颓势。

楼宇的宏大壮观和关公的义博云天终是敌挡不住社会的动荡,民怨的沸腾。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捻军到此,雁过拔毛,洗劫赊旗店内豪强富绅,赊旗镇豪绅躲入春秋楼内顽强敌抗。惹怒了捻军,捻军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用火来攻,想用大火把楼上顽强抵抗的豪绅们轰下来,可是,因其楼墙厚柱粗,用柴火无法烧着,春秋楼上的人不但不惧怕大火,反而笑话辱骂捻军,捻军气急败坏,但无计可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稔军无计可施,望楼兴叹之时,镇上仇视豪绅的穷人就编了一句童谣,让孩子们吟唱,以提示捻军:“要想烧了春秋楼,除非被子蘸桐油”。捻军听后大喜,以为神助,用此法才把此楼点烧,豪强富绅不求不饶继承了关公的英勇不屈精神,在春秋楼上饮酒击歌,壮怀豪迈。大火直烧了七天七夜,九十里外的南阳府都能看到烟火。这就是著名的火烧春秋楼。据说,春秋楼上存放了许多坛的赊店老酒,是用来祭祀关公的。酒借火势,火借酒势,一座气宇宏伟的建筑,载着赊旗店的商贾豪绅被冲天的大火带到了九天之上。

著名散文家周同宾说:赊店是一部大书,厚重而隽永。周同宾就是从赊店走出去的散文大家,他对家乡的感情更是厚重隽永的。他的那部荣获鲁迅奖的《皇天厚土》,就是以赊店人为原型精品巨制。

春秋楼随着大火烟消云散,也标志着秦晋商人在赊店镇建立的,以义为道的商业体系轰然倒塌,从此便一蹶不振,赊店古镇和山陕会馆一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潘赵两河呜咽,随着清朝的土崩瓦解,北方的骡马驮帮消失在了漠漠的黄沙之中;帆影纤声也随着河流的枯竭变得声销迹灭。

只有赊店老酒,气息尚存,不断升腾,一直氤氲在潘赵河岸。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散文|葛国顺:萦绕梦中的古镇临泽
汪迷部落 2024-09-12
寻访|繁华街巷背后的北京会馆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2
专栏|会馆名称的“五方气象” 蕴含丰富古代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2
专栏|会馆名称的“五方气象” 蕴含丰富古代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2
舍得酒业董事长提议最高2亿元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
澎湃新闻 2024-02-03
和兴会馆烧成灰:夏威夷毛伊岛大火摧毁百年广东会馆 曾是孙中山革命后盾 
南方都市报 2023-08-15
各地古镇迎来踏春热潮:告别“千镇一面”,古镇焕发新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5-01
三里河畔这家会馆里的特色餐饮为什么火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