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交”张明离任 “50后”副部级大使还有谁?
北京头条政知道 2021-12-19 22:20

据中国驻欧盟使团官网12月18日消息,张明大使向欧盟各界发表离任致辞。

上述消息显示,中国驻欧盟第14任大使张明将离任。

张明出生于1957年6月,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入外交队伍,至今已近40年。

据了解,中国驻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朝鲜、印度、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家大使,驻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日内瓦)、欧盟、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外交部驻香港、澳门两个特派员公署特派员都是由副部级外交官员担任。

2019年至今已有多位副部级驻外大使调整,其中多数都是到龄退出一线。

目前,驻日本大使孔铉佑(1959年7月生)和驻朝鲜大使李进军(1956年5月)是副部级外交官员中为数不多的“50后”。

见证蒙内铁路从想法变现实

公开简历显示,张明是河北蠡县人,早年是河南省郑州市变压器厂的一名工人,19岁时曾到河南省商丘县当过两年插队知青。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学习阿拉伯语专业。

1983年毕业后,张明进入外交部西亚北非司,此后在中国驻也门、阿曼、以色列、肯尼亚等国大使馆工作。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他担任中国驻肯尼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并兼任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类居住规划署代表。

今年5月,张明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讲述了他参与推动蒙内铁路的故事。

2006年至2009年,他在出使肯尼亚期间与肯尼亚政府和中国路桥公司一起努力推动重建一条适应肯尼亚乃至整个东非地区发展需要的东非铁路。

7年后,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期间,与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签署了修建这条铁路的协议,他作为代表团成员见证了这一时刻。

10年后,2017年6月,他陪同习近平主席特使、国务委员王勇同志赴肯尼亚,出席蒙巴萨-内罗毕段工程的竣工通车典礼。

“可以说,我见证并参与了这条现代化标轨铁路从一个想法变成现实的全过程,也现场感受了肯尼亚人民对这条铁路通车的欣喜和期待,我本人也因之荣幸地获得一枚由肯尼亚总统颁发的勋章。”张明说。

他介绍,即使是现在疫情形势下,蒙内铁路运营状况仍然很好。客运一票难求,2020年货运量逆势上升,增长10.8%,达到460万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当年测算的运营盈亏线。

“中方苦口婆心做了大量工作”

2009年从肯尼亚回国后,张明担任过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于2013年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主管办公厅、西亚北非、非洲地区事务及财务工作。

2017年10月,张明被任命为第14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

在离任致辞中,张明表示,四年多来,他和他的同事们竭诚努力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其间有灿烂阳光,风和日丽,也有阴云密布,风雨交加。他有幸见证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也遗憾双边关系经历了困难和波折。

今年3月,欧盟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对4名中国官员和1家中国实体实施制裁。

张明曾经透露过,在制裁发生之前,他为劝说欧盟伙伴回归沟通交流的渠道解决分歧所做的努力。

11月10日,张明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关于制裁所针对的事和人,欧方没有和中方沟通过,也没有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制裁是欧方单方面发起的,实际上是一个单边行动,没有任何国际法依据。

他说,今年2、3月份,中方在布鲁塞尔、在北京、在欧盟成员国的首都,苦口婆心做了大量工作,目的是劝说欧盟伙伴回归沟通交流的渠道解决分歧,而不要去诉诸单边手段。但是很不幸,欧方伙伴没有听进去,还是诉诸了这样无端的做法。

11月16日,张明出席欧盟智库欧洲政策中心举办的“60分钟吹风会”,在与主持人、知名学者莎达对话交流时说,在欧方酝酿对华制裁时,他就曾表示过,制裁是对抗行为,希望欧方三思而后行,若有人执意要搞对抗,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奉陪。但遗憾的是,他的意见没有被欧方采纳,欧方执意发起对华制裁。

维护中欧关系是必选项

中欧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总和占世界近四分之一。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1983年11月1日,中国与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分别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欧洲共同体正式宣布全面建交;1998年,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迄今,中欧已建立70余个磋商和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人文、科技、能源、环境等各领域。

2020年中国欧盟贸易额达6495亿美元,中国首次跃居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以来,中欧双边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今年1-10月,中欧贸易额达到6704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0%。

在12月18日发布的离任致辞中,张明表示,中欧双方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需求。双方是彼此的机遇而不是挑战,互利合作始终是中欧关系的主基调。世界足够大,容得下更好的中国和更好的欧洲。中欧作为两大市场有一千条理由把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关系搞坏。

“我依然相信,发展中欧关系符合双方利益,造福双方人民,惠及我们的世界。加强中欧互利合作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中欧关系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他说。

资料 | 新华社、中国驻欧盟使团官网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马晓晴
校对/项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