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会写写哲理诗和风光诗的诗人?乾隆读不懂杨万里
北京晚报 2021-12-09 07:52

新版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词比重大为提升,收录近两百首作品中,有名有姓的诗人作品一共187首,其中第一梯队的李白、杜甫、苏轼均有十多首作品入选,第二梯队的王维、白居易、辛弃疾、陆游、杨万里各有五至八首不等的作品入选。

(清)冷枚《杨万里诗意图》

说到杨万里,不少人都会脱口而出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或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多谈几句诗人生平,就有些语焉不详了,更别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爱国诗人”陆游这样一锤定音的标签了。

南宋以后,国势衰颓,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基调备受推崇。在明代,文坛普遍推崇唐诗打压宋诗,尤其是讨厌南宋诗,胡应麟在《诗薮》中毫不客气地说:“南渡尤、杨、范、陆辈,近体愈繁,古风愈下。”

时移世易,后来的几百年中,扬陆抑杨逐渐成了主流。到了清代,文坛不再一味崇唐,特别是在名节有亏的钱谦益倡议下,宋诗回暖,范成大和陆游热度暴涨,乾隆年间诸联的笔记《明斋小识》就提到“自康熙子、丑以降,尽好范、陆诗,家置一编。”杨万里仍然被搁置冷宫,同样生活在乾隆时期的翁方纲在《七言律诗钞凡例》下定语,“诚斋诗……俚俗过甚,渐多靡靡不振之音,半壁江山所以日即于孱弱矣。”瞧瞧,“亡国之音”的大帽子都扣给杨万里了。

乾隆十五年钦定的《御选唐宋诗醇》于宋诗只选了苏轼和陆游,讥讽杨万里的诗是“油腔滑调”,从官方角度盖章认定陆游为南宋第一诗人。

写到此处,不由得怀疑诸联和翁方纲都在拍皇帝马屁。杨万里强调“取法自然”,他的诗歌描写对象广泛,乾隆一生作诗四万多首写诗是见啥写啥,不过都是“菜盘佳品最燕京”之类的顺口溜,傲慢的帝王瞧不上杨万里也在情理之中了。诸多元素纠葛在一起,呈现了陆游不断走高而杨万里跳水的态势,杨万里的大众形象渐渐被定格为一个只会写写哲理诗和风光诗的诗人。

这是一个八百年间被误解的杨万里。陆游辛弃疾的爱国诗歌千古绝唱,杨万里的爱国诗歌丝毫不逊色。

半山后山 不如找到自己的山

宋是词的时代,诗的成就也不容小觑,成就离不开创新,杨万里就是其中起过关键性作用的诗人。

在林庚先生看来,诗到了宋代就老化了,“诗坛已无力开创自己新的流派,于是终于走上了模仿和程式化的道路。”北宋尚有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支撑局面,到了南宋,朝廷苟安导致文坛愈发了无生机,江西诗派大行其道。他们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理念上以黄庭坚为主,因其是江西人,这个流派就被称为江西诗派。

江西派讲究“无一字无来历”,诗歌创作走进了死胡同,产生的都是一些寻章摘句的酸腐之作。

杨万里早期也追随潮流,在《荆溪集序》中对此有过详细的交待,“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 ;既又学后山(陈师道)五字律 ;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

杨万里自述36岁从江西派转攻王安石,本以为会有所突破,但最后发现“学之愈力,作之愈寡”。甭管半山还是后山,都没找到自己的山。到了50岁,“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取法自然的理念臻至化境,“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

以课本中的五首诗来说,《小池》中蜻蜓占小荷,《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捉蝴蝶,《稚子弄冰》的一连串的动作、声音描写定格生活画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里层叠铺开的西湖风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以群山万壑比兴人生,无不践行着“山中物物是诗题”的创作理念,以至于姜夔有“处处山川怕见君”的戏言。宋诗有了“诚斋体”,打开了新局面,钱钟书先生就此评价其为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

这个过程伴生在南宋政局的变化之下。杨万里36岁时,推崇道学的孝宗继位,投降派被打击,主战派重新启用,文坛局面也随之焕然一新。到了诗人50岁时,乾淳之治蔚然成风,南宋进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文学创作也随之大放异彩。

此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等人领袖文坛,杨万里的星光是最为璀璨的,公推为诗坛盟主。生活年代晚于四位诗人半个世纪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遍数历代诗体时,在南宋独列诚斋体。与杨万里同时代的姜特立就大喊一声“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陆游更说过“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正心诚意 “诚斋”恪守的一生之学

杨万里出身寒微,其父杨芾是个乡村穷教书匠,生性至孝且品行高洁。虽是一介寒儒,杨芾在子女教育上煞费苦心,“忍饥寒以市书,积十年得数千卷”,督促万里发奋读书,带他四处游历拜会名师。成年后的杨万里一如既往,深得王庭珪、胡铨、刘才卲、虞允文等名家的教诲,但对杨万里影响最深的还是张浚。

张浚是抗金名臣,一代大儒。二人结识于公元1160年,此时杨万里担任永州零陵县丞,张浚因为投降派万俟卨等人的打击,已在永州谪居了四年。

按《宋史》,杨万里见张浚颇费周折,“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靠《上张丞相书》才打动了张浚。在信中,杨万里将张浚被贬永州比喻为孔子受困于匡。圣人不得志而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当成恶臣阳虎围困了起来——孔子和阳虎是死对头,搞笑的是俩人的外貌却很像。还说张浚“宰天下、定王室、开中兴”,这是把他比喻成了周公。张浚深受打动,授之以“正心诚意”之学,为官为学上都对其奖掖有加。“杨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并请胡铨作《诚斋记》。杨万里时刻恪守着“正心诚意”四个字,且在重要关头维护着张浚身后的清誉,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张浚成了杨万里的精神导师。

宋史记载的两件事足见杨万里对张浚之赤诚。

乾道七年三月,孝宗想提拔张说做签书枢密院事引起的纷争。位列《宋史·佞幸传》的张说人品奇差能力全无,就因为跟高宗是连襟一直得居高位,气节之士耻与之为伍,连一起提拔的刘珙都“耻与之同命”。皇帝硬提,宰相虞允文就没敢拦着。时任左司员外郎兼侍讲的张浚之子张栻上书力争不可,并严词责问虞允文。最后皇帝收回成命,张栻却暗里被虞允文指使人构陷,被贬袁州。

杨万里激于义愤,接连上书,请求皇帝留下张栻,并且驳斥同样是自己老师的虞允文。虽然事情没有转圜,但高风亮节被传诵一时。平反过岳飞冤狱的孝宗毕竟一代明主,看到了杨万里的刚正,同年七月,杨万里迁太常博士,旨意称赞杨万里“湛思典籍,风操甚厉”。

宋高宗去世后,需要挑选配飨高宗庙庭的人。按照礼制,要从故去的大臣里选定名单,廷议之后由皇帝拍板。以《容斋随笔》行世的洪迈不顾礼仪跳出来提议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俊四个人选,得到了孝宗的首肯。

杨万里上书认为这个名单不妥,并以“欺、专、私三罪”指斥洪迈,认为洪的做法无异于“指鹿为马”。孝宗大为光火,“你把洪迈比喻成赵高,那我不就是秦二世了”,快刀斩乱麻,准了洪迈的名单,然后把俩人都贬出京。

正心诚意,表里如一,想必,师生二人泉下重逢的那天,也会浮一大白。

能文能武 忧愤北伐失败,落笔而逝

杨万里在地方官任上卓有政声,以正心诚意为引,遵循着传统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道德愿景,竭尽全力为民造福,“到得荆溪鬓尽斑,二年心力不曾闲”。淳熙八年,杨万里任广东提点刑狱,负责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和举刺官吏之事,也就是何冰演过的大宋提刑官。这年春天,福建汀州的饥民在大盗沈师的鼓动下起事。

据历史学者关履权的考证,两宋有赖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开始成型,七十余起民间起事大都范围小时间短,并不是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汀州的饥民起义,原本规模也不大,但因为“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军事管理策略,中央军强而地方军事力量薄弱,且调动手续繁琐,以致沈师杀死漳州戍将萧统领,从福建一路侵袭到南粤,烧杀抢掠畅行无阻。

文人并非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杨万里不信邪,率领三千铁骑东征,“元戎解领三千骑”,“小试胸中十万兵”,迅速解了梅州之围,一路追击到潮州,将沈师主力歼灭,并擒杀沈师。除夕时,杨万里从潮州凯旋,作《平贼班师明发潮州》云:“不是潢池赤白裳,何缘杖屦到潮阳。官军已扫狐兔窟,归路莫孤山水乡。”这事儿太过精彩,连孝宗都亲自出来点赞,说他有“仁者之勇”。杨万里当时已是年逾五旬的老者,以文人充任武官,且建功立业,从何角度都值得大书特书。

杨万里会打仗敢打仗,有着强烈的收复失地的报国愿望。他忧虑时局,“国家与金人讲解,覆辙亦可睹矣……自秦桧主和,国家罹金人之祸,何尝不以和哉?”显然是一种坚定的抗金态度。

在出访金国路上,杨万里写下“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张浚的身影仍在他头脑中挥之不去。只是他此类诗歌数量不多,且有陆游、辛弃疾的耀眼存在,在历史的流转中,并未成为杨万里文学创作的主流,却还让他背上了亡国的骂名。

光宗年间,党争复现,权相当道,不堪其扰的杨万里于1192年罢官,隐居16年之后,因病故去,享寿八十。临终前,听闻权相韩侂胄暴虎冯河得出师北伐,遭遇惨败,“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杨万里痛哭失声大骂韩侂胄,写下遗书,笔落而逝,其中几句:“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不免逃移。今日遂行,书此为别。”

文/何殊我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