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大中华史》引发新一轮“考古热” 这届年轻人为何越来越迷考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04 16:25

12月3日晚,作家岳南携新书《岳南大中华史》现身北京市海淀区彼岸书店,与前二里头考古队长、中科院考古研究员许宏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谈。两位作家就“考古里的中华史”这一主题,以多场考古发现为线索,串起了五千年中华史,并对近年的“考古热”进行了由衷探讨。 

作为《南渡北归》之后的又一力作,《岳南大中华史》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入文学之中,为读者在古今交织与中外错综的叙事宏构里,通过“北京人”头骨、仰韶彩陶、殷墟甲骨文、三星堆等12场考古大发现,重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该书自11月出版后,稳居当当历史新书榜前列,在读者圈子中引发热烈讨论。这本“考古中华史”的火爆,恰恰说明考古正成为年轻人的时髦爱好。

考古不仅还原史实,更重建对历史认知

作为有着重要地位的考古纪实文学作家,岳南在新作《岳南大中华史》中,打造了考古物证、史料史籍、发掘故事三者融会贯通的写作格局,用12场不同时期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重现了那些被湮没的中华历史,不仅有大量的考古、历史内容,还有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汉代的辛追夫人也爱吃甜瓜、螺蛳”,既可以看到这样有趣的考古发现,也能通过文字感受到辛追夫人生前的贵族生活。这些考古发现不但拉进了古代与现代人的距离,也为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岳南看来,考古除了能还原史实,还常常能颠覆大众对历史的认知。其中最颠覆的自然是近年来最“网红”的考古发现,不断“上新”的三星堆。在三星堆考古发现之前,学术界都认为“远东地区不可能存在权杖这样的器物”,但三星堆金杖的出土,彻底推翻这个认知。三米高的青铜神树,更是让我们对古代的青铜冶炼技术有了全新的发现。

近日央视推出热播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节目重点呈现的北京周口店考古发现,在《岳南大中华史》中也得到了体现:“‘北京人’头骨的发现把中华史追溯到50万年以前”。

同时岳南在现场透露,自己也曾亲自追踪过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我后来找到《新侨报》一个记者,他找了很多年,我跟他联系,到日本联系,经过十年,我以为能找到,结果还没找到。”对于“北京人”头骨至今未被寻回,岳南表示了深深的遗憾。在他看来,大众对中国史的认知其实是在中国百年来的考古发掘中被重新述说和塑造的,所以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历史文明存在的证明。

12场神级考古发现,文学“抢救”考古背后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中,有多个考古发现都能在岳南新作《岳南大中华史》中找到,其中就包括“北京人”头骨、三星堆、马王堆、曾侯乙墓等,而整部作品一共书写了12场重大考古发现,这些成果都来自岳南三十多年笔耕不辍,用文学“抢救”考古的坚持。

据悉,为了完成这系列考古文学作品,岳南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为了挖出更鲜活的背后故事,把能找到的考古队员、专家采访了个遍,并长期住在当地,通过长时间的交流和细致的采访,最终完成了这系列作品。

微信图片_20211204161949小图.jpg

当被问及在各地考察时印象最深的事情时,岳南惋惜地表示,自己采访的人里有80%都不在人世了。如果自己不写,很多考古故事就随着考古人的去世而消失了。因此自己坚持了三十多年,用文学的方式抢救了一部分可能将会失去的资料、信息。

在《岳南大中华史》这本书中,他通过对各大考古发现的翔实记录与探索,追溯文物的历史文化脉络,希望即使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大家去博物馆参观文物后,也能有途径知道文物挖掘、考古的背后故事,甚至了解考古发现那个年代整体的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而不是只看到冷冰冰的器物和简短的几句话介绍。

更值得一提的是,《岳南大中华史》书写的大部分考古发现,都来自中原地区之外的文明遗址,尤其是对古蜀国、曾国这些相对“边缘”的文明和历史花了大量篇幅,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岳南的大中华史观。他表示《岳南大中华史》在策划之初,就是希望用12场考古大发现串起五千年文明史,从北京人到夏商周、从中原地区到边缘文明,一个朝代描写一个遗址。许宏也曾说过,“只懂中国已经搞不懂中国了”,提醒大家用一种更广的视野去看待历史。

全民“考古热”背后,也要警惕考古就是盗墓的误解

近年来,考古学似乎逐渐从一门小众学科一跃成为网红话题:各地博物馆网红文创爆红出圈,三星堆每次上新都能在社媒引起热议……尽管如此,大众对考古仍存在诸多误解,有人戏称考古为“官方盗墓”,有人将考古学科和盗墓小说混为一谈。

对此,从事多年考古工作的许宏表示,一方面对“考古热”深感欣慰,非常乐于见到考古这门“无用”的学科能受到广泛关注,这是经济高速发展、全民文化素养提升表现;但另一方面,对“考古热”带来的偏娱乐化倾向,许宏也表示了担忧,“一提到考古就说盗墓,央视找我做读书栏目,居然建议我讲最早的中国,说我们从盗墓开始谈吧,我非常不高兴,怎么还是这样一个层次呢?但是我同时知道,这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说明对考古这门学科的科普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在许宏看来,这个“考古热”是互动的。现在考古人奚牧凉学术论文就是做公众考古的,很难得,考古人放下身段,开放考古挖掘工地,本科以上的都可以参加一定的挖掘,这都是很好的事儿,从孩子开始,就热爱考古,热爱我们古代文化,增强文化保护意识,这都非常好。希望今后能形成合力,共同换回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微信图片_20211204161945小图.jpg

对于如何正确引导大众对考古的兴趣,两位老师都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方式。岳南通过强大的写作能力,将原本小众的考古发现写成了让人欲罢不能的考古文学,以书中“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之谜”为例,前期的挖掘过程资料详实、娓娓道来,后半部分写头盖骨遗失过程,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对岳南强大的叙事能力,许宏也表示了深深的认同,并表示希望自己的创作也能“步岳南先生之后尘,把考古学娓娓道来”。同时,许宏在现场也公布了自己的新书《溯源中国》即将面世的消息,并表示自己将继续面向公众进行考古科普工作,通过录制有声课程、开设视频账号,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考古。

《岳南大中华史》的走红不是意外,作为一本内容详实,正经科普的历史读物,岳南以严谨认真、处处有典的态度书写,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入文学之中,满足了大家读故事就能读到历史和考古科普的需求。而年轻人沉迷“考古学”,不仅是看这些惊心动魄的考古大发现如何一次次重建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更是在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