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拉开新能源时代的序幕,新能源车走在前列,锂电池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锂资源匮乏,堪称“无锂”国家。尽管如此,“无锂”中国也要书写新能源传奇。
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8日消息,为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组织修订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提出,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此举具有现实意义。作为新能源车的“主粮”,锂电池并非天生新能源,也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锂电池亟需系统性的行业规范,不能贪大野蛮生长,靠高能耗高成本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征求意见稿》对行业言具有制度性约束,看似戴上了“紧箍咒”,却对整个行业发展有利,也能在全球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全球供应链梗阻也影响到了锂电池整个产业链,供需失衡也直接推升了原材料价格和物流成本。据央视财经报道,截至11月15日,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为19.5万元/吨,而在三个月前,还不到9.5万元/吨,年初至今,碳酸锂的涨幅已经超过230%。这一情势还要维持一段时间,因此整个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一方面是全球大步迈入新能源时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更是快步如飞抢占全球市场。在此情势下,整个产业链都面临着艰难抉择,是单纯扩大产能赚取短期利益,还是抢抓基于加强技术创新,从传统粗放转型升级为创新集约,这是考验全行业的一大命题。
中国必须书写属于中国典范全球的新能源传奇。这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全球承诺,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数据显示,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中,近6成位于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维亚,这些地区因此被称为“锂三角”。中国需要进口60%左右锂辉石精矿来作为原料,生产锂盐。“无锂”是中国发展新能源电池的短板。
然而,从锂电池产量看,中国则是全球第一。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2.1万辆,同比增长141.1%;今年1-10月新能源车零售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市占率已经超过了10%的临界点。中国每卖出10辆汽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更快的普及期,引发车企竞争格局剧烈变化,新旧势力正在交接权力,供应链正在拼命赶上节奏,充换电基础设施终于迎来规模挑战……
市场链发生的深刻变化--尤其在中国市场的巨变,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方面,中国所需锂原料虽然60%要靠进口,但中国已经是锂电池生产大国。在整个市场链条上,占据了重要的“中间”同时也是“中坚”链条。另一方面,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乘用车市场。虽然全球汽车产业受到芯片荒的负面影响,但是消费端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旺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产汽车已经异军突起,汽车价格冲破低价天花板,开始进入20万元以上级的中高端区间。中国国产新能源汽车,在中间或末端消费市场,拥有优势。
中国“无锂”是相对的,拥有盐湖资源的中国,说明中国在前端资源方面拥有一定的潜力,可以通过开发避免锂原料价格高企。电池环节,中国亦可通过科技攻关,实现电池更新换代,从根本上破解电池充电时间长、容量小等难题,生产出个头小容量大、环保且充电快的新一代电池。更重要的是,加速兼容所有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建设,使其形成遍布城乡角落且随充随走的充电桩网络。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征求意见稿》,对锂电池通过科技创新蝶变具有规范指导作用。政策导向、制度规范、行业监管、科技创新、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是中国书写新能源传奇的动力源泉。
文/张敬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