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测试、应急保障系统 高校科技助力北京冬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11-18 06:58

训练场所的设计、运动员服饰的材料,如今,运动员们的备战训练、成绩提升,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北京冬奥会期间,我国就有专门的团队利用风洞技术来研究风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影响。

科技助力冬奥 揭秘风洞实验室

穿上短道速滑的装备,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的同学们正在进行系统调试,为运动装备风阻性能测试和运动姿态风阻优化做着准备。为了模拟运动员的运动速度,风洞中的风速为15米/秒,头盔上的丝带和点燃的烟线可以帮助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风洞里的流场环境,测试员脚下的高精度测力天平,可以准确测量到测试员受到的风阻力,供研究团队进行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风洞实验室主任李波:结合比赛的实际赛道特征,以及局地气候特征,能对赛时的风环境进行评估;对运动员的运动姿态以及多人项目的队列进行减阻优化;还可以对运动装备的风阻性能进行一个评测,协助装备的研发团队,开发低风阻的高性能装备。

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是我国最早把风洞技术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实验室,2016年里约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冠军宫金杰、钟天使就曾经在这里进行风洞测试。2018年,在李波教授的带领下,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开始将风洞技术应用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建设、场地赛时风环境评估、冰雪项目风洞辅助训练和测试等方面。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风洞实验室主任李波:对冰雪项目来说,主要受到的是一个空气阻力以及冰面和雪面的摩擦力。我们去想办法减少它的空气阻力。目前的一些数据来看,比如说我们的空气阻力如果能减少10%的话,运动员的成绩能提高1%。有些比赛计分可能会达到百分之一秒,甚至千分之一秒。比如说钢架雪车这个项目,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当中,男子项目第1名和第6名的成绩差距只有1.2%,女子项目她们的成绩差距可能就更小了,所以1%直接关系到能否升国旗奏国歌。

截至目前,李波教授团队已经完成了15个冬季项目、367名运动员的风洞测试任务,同时协助国家体育总局规划建设了一批专业体育风洞集群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

应急医学智能处置决策系统"指挥"救援

对于体育比赛来说,应急保障系统至关重要,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一旦某个运动员发生意外需要急救,他是否需要转运,是否需要手术,最优方案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一套由高校联合医院专家共同开发的应急医学智能处置决策系统应运而生。

北京交通大学李静老师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历时三年共同研发出了该套系统,工作人员动动手指,导入伤员初始数据或接入可穿戴设备后,系统后台便自动对伤员情况进行计算,各个关键指标会以彩色折线图的形式动态展示。通过后台伤情智能风险评分算法,伤员实时状况会有一个评分,一旦达到某个临界值会自动报警,辅助现场医护人员对伤情动态判断。系统还设置了智能监测功能,实现多人预测结果同步监测,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提高救治效率。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静:当我们的伤员戴上我们的腕表或者是可穿戴设备的时候,他们的一些需要监测的关键指标,比如说心率、血压、呼吸、血氧这些指标就会通过我们的系统自动传递到后台,经过我们的前期训练的模型进行实时的计算,结果就可以呈现到指挥大厅的大屏上,或者是呈现到现场指挥救助人员他们的iPad或者是计算机上,为我们的救援指挥提供科学的依据。

李静介绍,未来这套系统还可以应用到更多灾难和应急事件中,弥补应急医学现场救治人员不足、伤病员监测力度不够的关键问题。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