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抱阳:让科技与艺术同频
北京青年周刊 2021-11-16 14:00

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见到策展人陈抱阳是在深秋的上午,这位年轻策展人的身份十分多元,他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教师。但看似跨越的身份之间对他来说却是自然完成转换的,因为他从事的工作都关乎于他所热爱的科技艺术。话题从展览《坐标系·天空盒》开始聊起,在陈抱阳的讲述中,我们能够窥见展览背后蕴藏着他关于“秩序和规则”的思考以及一个有意思的艺术世界。

陈抱阳

艺术家,策展人。1989年生于浙江杭州,201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他的艺术创作与科技紧密结合,不仅通过研究科技本体论反思科技与艺术家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更在实践中将部分创作的权力假手于算法与技术本身,探索一种真正与技术共存的状态。他的研究被发表于IJCAI、IEEE、ACM 等会议与期刊,并多次在上海Cc 艺术中心、量子画廊、武汉K11、 杨画廊、纽约新美术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与开展策展活动。

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这样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讲述万物按其规则各自运转,从而达到平衡的状态。其中,“抱阳”二字便是与秩序和规则相关联。而对陈抱阳来说,这种关乎于秩序与规则的探讨可以看作他在科技艺术领域中一直探寻的所在。

由陈抱阳作为策展人之一的展览《坐标系·天空盒》是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1的获奖作品,这次比赛的主题是“谐振之城”,大赛试图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探讨未来城市的生活的新视角。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1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年度艺术大奖”由现代汽车集团和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主办。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坐落于中国当代艺术聚集地“798艺术区”的中心,致力于多领域艺术融合的探索,是一个文化艺术跨界实验基地。该奖项是专为中国青年策展人设立的年度大奖,承载全民创新、乐享生活的梦想,旨在激励和推动创新发展,为更健康的未来服务,目前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文化艺术活动之一。该奖项从评审机制到研究领域均打破常规,除了邀请国内外艺术、设计等多领域的资深专家评委,还将观众与传媒行业代表融入评审环节,开启全民讨论艺术、创新与科技的新模式。其宗旨不仅在于发现人才,而且在于提供人尽其才的平台,使其完全处于创意与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将艺术、科学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在拿到这个策展主题后,陈抱阳第一时间将其拆解为“谐振”与“城市”两个角度。

“‘谐振’实际上就是规则的同频,虽然每个人的视角不一定统一,但一定是能够相互共情的。而我对后者‘城市’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跑到北京市规划馆,我想了解一下城市的诞生过程。在参观后,我的总体感受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都是城市规划者高屋建瓴的规划成果,而城市规划制定者跟每个个体之间能够达成统一,这才让城市形成一个润滑的运转状态。那么,我当时就决定要从视角和规则制定这两个方面去做一个展览。”

紧接着,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令陈抱阳对“线上”与“界面”的思考更为深入。“展览的第二个主要思路是线上的部分,但这个部分不仅仅是线下空间的展示与重现,它得有自己的功能。于是,‘界面’的这个概念便产生了。电子产品的屏幕冰冷地隔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涉,让我们没办法共情。当我们在思考屏幕中对方的所作所为时,视角就会产生变化。所以,我们想用界面联通线上跟线下。”

最后便是整体展览的展现形式,“游戏”成为了策展人最终的选择。“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借用游戏,让线上的观众成为真正的玩家,他们可以操纵这个展厅里的交互内容,而线下的观众更像是NPC,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交互的误解,这很像之前的一部电影《失控玩家》讨论的那种真正玩家跟NPC的关系。从个体角度来看,个体通过游戏可以达成自我满足。那么,整个展览就借用了游戏里的这套逻辑来展示给观众。”

泰佳·布莱恩(美国), 太阳能发电板,电脑程序,尺寸可变 2021

利亚姆·扬(澳大利亚) ,投影,尺寸可变 2016

冯晨(中国) 控制器,舵机,铝制百叶窗,尺寸可变 2018

于是,《坐标系·天空盒》便是以技术史为视角,反思社会和城市空间,借游戏隐喻其中的构成与组织。其中,“坐标系”象征着一切抽象概念的参照系,“天空盒”则指的是虚拟空间中构成天与地的六个平面。展览涵盖的线上及线下实体展厅两个部分,通过线上界面,观众可与整体展览互动,体验他们的身份与视角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切换。

线上线下交互界面展示

在制订展览的一整套逻辑讲述后,陈抱阳的理科思维一直全程在线,其中,不乏一些他充满想象力的脑洞时刻。这跟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陈抱阳在大学学习数学专业,就读仅一年后,他怀揣艺术热情,远赴北美,并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硕士学位,现在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任教。而正是在国外留学期间,对中国本土性的思考让他对“数字艺术”这种具有中立性的艺术领域着迷,并一直在试图推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双向创新。

在科技世界的有序之中,陈抱阳总是能用看似无序的艺术之美与之产生和谐共振,最终,形成一套自我法则,畅游在科技艺术的海洋中,随性自在。

Q-北京青年周刊

A-陈抱阳

Q 策展人跟艺术家这两个身份对你来说有怎样不同的视角或者感受?

A 起初,我觉得艺术家对作品具有更大的掌控权,而策展人就意味着把自己的控制权让渡给自己展览里的一些艺术家。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纽约新美术馆的策展人,后来我还是想拿到掌控权,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做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阻止我的视角变窄。

随后,我才发现策展人的这个工作帮助我再次打开自己的视角,然后把它转化成自己的策展思路。所以,这两个身份实际上是互相助力的。

Q 你会觉得不论是自己创作作品,还是策划的展览,其实都是围绕着“看和被看”或者“掌控和被掌控”这样的一个关系吗?

A 对,我觉得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则,它们才可以和谐地运行下去。而“看和被看”或者“掌控和被掌控”这样的一个规则和视角能够发生在很多情况之下,去引起观者的思考。

Q 如何看待各个领域都在谈论的“数字技术赋能”?

A 我觉得,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认为数字技术是万金油。例如,大家觉得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好像我们看不见烟囱,烟囱就消失了,但实际上只是烟囱被移到了更远的地方。所以,数字技术并不是万金油,而且数字技术本身也消耗能源,我们要辩证地来看这些问题。

Q 在您看来,所谓的科技赋能风潮会对艺术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A 我觉得科技一直在蓬勃发展,现在我们对于技术的关注和理解,在社会层面已经有足够的基础。而艺术本来就是关于社会的,它需要建立艺术家、作品跟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艺术是能够做到研究讨论一种技术的。另外,我觉得,这是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可以做到科技跟艺术行为的深度绑定,这一点在电影领域尤为明显。例如为了拍摄某部电影而创造出了新的技术,推动了很多技术的发展,其实在艺术领域也有,但是没有这么明显。而这种双向的创新也是我很想去继续推动的事情。

文  王雅静

摄影  解飞

编辑/刘艺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