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候补张广军履新科技部副部长:31岁晋升教授 “65后”院士
政知见
2021-11-14
+ 关注

据《山西日报》消息,11月5日至10日,山西省副省长于英杰带队赴北京、上海拜会有关部委,在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怀柔实验室分别拜会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

上述消息显示,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广军已出任科技部副部长。

首次离开高校任职

张广军,1965年3月出生,测试计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几何量动态测量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

公开资料显示,张广军本硕博均就读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

1991年4月,博士毕业后,张广军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1996年5月,年仅31岁的他晋升为教授。

1997年4月,张广军赴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进修,回国后,历任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2008年,张广军担任北航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负责学科建设、学位及语言文字工作,以及本科、研究生的招生、教学和就业。

2015年11月,在北航任职近25年的张广军被调往南京,升任东南大学校长并成为副部级干部,两年后,他当选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此次转岗科技部,是张广军首次离开高校任职。

为“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做出重要贡献

政知君注意到,张广军长期从事动态视觉测量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神舟”载人飞船、系列卫星及国防武器研制与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的期刊《北京教育(高教)》2002年6期介绍,1991年初,博士刚毕业的张广军刚来到北航就承担了“载人飞船二氧化碳分压传感器”课题。

报道称,实验室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经常熏得张广军头昏脑胀;为了检测设备他曾经一连数日守候在机器旁。

最终张广军与课题组的同志们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通过了极为严格的层层检查,圆满完成了“神舟”号的任务。

1997年,张广军赴美留学后,还开创性地研制了适用于在线分析的谷物蛋白质含量传感器,并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用于蛋白质吸收光谱分析,被认为完成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1998年,回国之后,张广军采用投影和透视变换理论,建立了网条结构光三维视觉检测模型,首次提出了利用网条结构光条影像特征标定三维视觉检测模型参数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我国多型号导弹的地面半实物仿真实验。

在面对采访时,张广军只是说:“就是想尽力而为,把事情干好。”

多人履新

除张广军外,近期,科技部还新任命了两位副部长:

2021年8月,时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张雨东履新科技部副部长;

2021年9月,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转任科技部副部长。

张雨东,1964年4月出生,民进会员、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研究员。

张雨东在四川任职多年,先后担任民进中央委员、四川省委主委,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委主委,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

据中科院成都官网显示,张雨东还是国家级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新型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工作,在我国率先开展了人眼视光学波前工程研究方向,为活体人眼细胞级疾病诊断提供了全新手段。他曾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国际专利8项。

邵新宇,1968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公开资料显示,1986年8月,18岁的邵新宇在江苏靖江县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免试保送华中工学院(后改名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制专业。1990年,年仅22岁的邵新宇被免试推荐攻读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92年9月,24岁的他直攻博士。

1995年1月至1998年8月,邵新宇赴美国进修。1998年10月,30岁的他获得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历任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网络与虚拟制造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机械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

2008年7月,邵新宇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2013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为正厅级。2017年12月,邵新宇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2019年11月,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资料 | 山西日报 新华社 人民网 北京教育(高教) 东南大学网站 科技部网站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艺龙
编辑/赵红信
校对/项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