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 深耕“蓝色经济”的山东路径
科技日报 2021-10-22 18:40

刚刚过去的九月份,对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月海藻”)当家人张国防来说注定不寻常。俯身攻关多年,明月海藻创新团队研发的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完成了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登记备案,此举标志着其体内植入级海藻酸钠开启了国产化之路,更意味着百亿级大市场的开启。

作为海洋大省,山东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数据显示:2020年山东海洋产业产值达1.32万亿元,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近20%。人们追问:山东海洋产业何以做大做强?

明月海藻的案例为我们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面向大海,深耕深蓝,在“专精深”上做文章,将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十月中旬,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挺进深蓝”主题采访团走进山东七大沿海城市,进车间,入厂房,调研实验室,与政府、院所、企业代表座谈,在深度调研中找到更多案例,勾勒出经略海洋的山东路径。

改革之下的大棋局:机制顺了,刷世界纪录成为常态

黄海之畔,十六台蓝色自动化桥吊“无人值守”,却娴熟而精准地抓起自动化导引车上的集装箱。

这一幕,让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公司总经理李永翠深有感触:“今年8月份,我们在‘地中海马汀娜’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52.1自然箱/小时,第七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

从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到连续七次打破由自己创下的世界纪录,其背后是这座充满“黑科技”码头不断自我进化的结果,更是以“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为典型代表的山东港口人不断否定自我,突破自我的真实写照。

海洋经济要崛起,港口是重要支点,更是山东的名片。七个山东沿海港口中,三个超过4亿吨的大港口。但纵观全球,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山东港口“分散化、低效化、同质化”问题凸显。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2019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这是改革的力量,见证着山东人办大事的魄力。从此以后,山东沿海港口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

当同门兄弟之间由相互竞争转变为抱团发展时,人心齐了,连创纪录自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改革赋能、合纵连横的故事并非山东港口独有。被国际美食界誉为“冰海之皇”的三文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但作为冷水性鱼类,其“好吃难伺候”,生长水温不超过15度,而我国海域水温普遍在20度以上,不适宜三文鱼生长。

看到了痛点,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出手了。

2015年,在原山东海洋与渔业厅组织下,日照万泽丰渔业公司、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等单位组成协同创新团队,启动“黄海冷水团三文鱼绿色养殖项目”。

六年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的打拼,上述团队研发出全球最大的全潜式深海养殖装备“深蓝1号”,攻克了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在育苗、深远海养殖、装备、职能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推动了黄海冷水团鲑鳟鱼类绿色养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海洋科技空白,打破了中国低纬度地区不能养殖冷水三文鱼的历史。

事实证明,山东人眼光独到,深谋远虑;只要他们认准的事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定能办成。

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核心技术买不来,一切要靠自主创新,你们做到了

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深水码头,通体黄色的“巨无霸”——“蓝鲸1号”是耀眼的明星。人们关注其大而复杂,更关注其挑战高难度的能力。

大块头有大智慧。它的“一战成名”是在2017年。这年5月,“蓝鲸1号”在南海海域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创造了可燃冰开采时间和产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突破。

科技日报记者看到,“蓝鲸1号”拥有37层楼高的巨大船身高度,其可以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海域作业,最大钻井深度1.52万米,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

但对“巨无霸”的创造者山东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来说,“蓝鲸1号”只是其众多代表作中的一个。

“目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保持吉尼斯纪录的2万吨吊机‘泰山’号和大型船坞,形成了海洋工程项目总装建造的独特优势,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海上钻井平台、世界第一艘30万桶圆形储油加工船等。”中集来福士板块人力资源部助理专员姜传薪告诉记者,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用十年时间实现了核心产品的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从零到100%的突破,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60%,跻身世界海工装备的高端领域。

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而要将优势变成生产力,变成产业,变成经济优势,关键还需要政府引导下市场主体的积极行动。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山东海洋企业的共识,也是山东挺进深蓝的最大底气。

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忠软管”),地处滨州小城无棣,似乎默默无闻,但扮演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角色。

科研就像爬山,虽然山顶风景独好,但过程惊心动魄,这让海忠软管负责人唐光盛感叹:太难了。作为海底管道的一种,海洋软管因其具有更加良好的抗腐蚀性和动力功能,以及便于铺设和回收等优势,早已成为众多海上油气企业的“海底生命线”。然而,多年来这项技术一直被国外掌握。

柔性油管为什么难做?

专家告诉记者:一是结构复杂,材料要求高;二是制作技术精悍。如果将一根20厘米直径的柔性油管切截面,它由骨架层、内衬层、铠装层等十几层组成,最难做的就是铠装层,既需要刚,有需要揉,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如何才恰到好处?

单单铠装层研发这一项,海忠软管就做了上千次实验,200吨钢材。此外,在介质腐蚀、海水侵蚀、承压拉力、外力积压四个关键技术上,没少折腾……在国内“无人区”突破的好处就是享受高技术带来的高利润。海忠软管不但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南海、东海等多个油气田区,而且出口到了马来西亚和委内瑞拉石油公司。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山东人在努力,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成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两山”理论深度落地:保护好了海洋生态,是落实经略海洋战略的重要部分

从鲁中城市潍坊往北,潍坊滨海区75%的土地为盐碱地,属于重度盐碱区。这些年,这里瞄准盐碱地生态修复,打造特色产业链,实施“盐碱地+”生态修复,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径,演绎出“盐碱荒滩”变“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动场景。

盐碱地+生态循环化、盐碱地+经济产业化、盐碱地+治理多元化是他们祭出的三大招。

比如,他们通过建立盐碱地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苦咸水淡化技术、节水浇灌技术等综合改良体系,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累计改良农田5万多亩。他们依托“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开创“柽柳+肉苁蓉”林下种植新模式,与柽柳共生的管花肉苁蓉亩均产量1200斤,鲜品亩产值1.2万元、深加工后亩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山东沿海城市深入人心。

东营市位于莱州湾北部海岸带的滨海生态系统原先退化严重,如今他们采取退养还滩还湿、构筑物拆除、滨海湿地整治修复等措施,在海堤附近种植柽柳,潮间带滩涂种植盐地碱蓬,潮下带种植日本鳗草等海草,通过植被修复,加快海岸带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黄河入海口滨海湿地“红地毯”生态景观消失多年后重现,修复区及周边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多种鸟类栖息觅食数量持续增加,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

一边抓生态保护,另一边抓高质量发展,位于威海的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以下简称“远遥湾区”)便是代表性案例。

远遥湾区是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重点建设的三大板块之一,我国目前唯一的由自然资源部与省级政府共建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也位于该湾区。

目前,该湾区汇聚了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哈工大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山大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关村发展集团、山东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头部企业。

以上种种场景,是山东人努力落实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彰显出该省经略海洋的坚定决心,在海洋强国建设中不断探索山东路径、展现山东作为、贡献山东力量。

新时代的宏大画卷已经徐徐展开,而山东人正在努力描绘最美丽的景色。

文/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