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揭秘旧石器时代人类悬崖“豪宅”
大河报 2021-09-28 10:08

“仙人洞,仙人洞,仙人洞里住神仙。”

这是人们时常听到的民谣,仙人洞没有见过神仙。但中原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惊现鲁山仙人洞遗址。

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赵清坡在会上介绍,在河南鲁山县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对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崖壁上的远古“豪宅”

仙人洞遗址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观音寺乡西陈庄村石门沟组,海拔576米,处于陡峭崖壁上,分大小两个洞,分别命名为仙人洞1号、仙人洞2号。仙人洞1号长9米,宽3米,高3.9米,洞内面积约3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约2.58米,共分8层;仙人洞2号长约20米,宽2米~5.2米,最高约8米。

2020年6月,考古人员在平顶山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仙人洞,并在洞内发现有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石器等。

赵清坡说,考古人员在平顶山地区发现40多处洞穴,其中10处洞穴有人类活动痕迹。与周边发现的40多个洞穴相比,仙人洞在当时算一个“豪宅”了,基本上能住10个人左右。

记者通过检索发现,古人类遗址多与洞有关,叫“仙人洞”的也不在少数。赵清坡解释说,早期人类在洞穴安身是古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之一,不仅避雨挡风,还可防野兽攻击。而且洞穴附近必须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方便取用的水源。

目前,仙人洞遗址已发掘出人牙、头骨断块和动物碎骨1万余件。仙人洞1号堆积丰富,共分8层,遗物多出自第1、2、5文化层。出土数十件人类牙齿、头骨断块及大量动物化石、石制品,目前可鉴定动物化石标本287件,包括16科22种:普氏原羚、普通马、山羊、棕熊、梅花鹿、马鹿、豪猪、野猪、狼、獐、麝、猕猴及啮齿类小型哺乳动物等,距今约3万~4万年。此外,洞内还发现石制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断块,属中国北方传统石片工业范畴。

考古工作非常辛苦、精细土要过筛石要量

仙人洞遗址位于山区的悬崖峭壁上,考古工作进行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精细。

考古工作者采用文化层内划分操作层的方式,按照5厘米一个水平层,逐层向下发掘。对出土的每一件化石和石制品进行登记、拍照,详细记录三维坐标及倾角和走向等;发掘出的土全部过筛,并运至山下,集中进行浮选。发掘结束后,在剖面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及孢粉分析、磁化率、粒度、土壤微形态等所需的土样,为综合研究留取资料。

赵清坡介绍说,河南鲁山仙人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该洞穴保留珍贵的原生堆积,其中至少3层出土人类遗存。该遗址的重大发现是在上部地层出土人类头骨化石和牙齿。

通过铀系测年法测定,仙人洞遗址出土的其中2件人头骨断块最小年代分别为距今3.2万、1.2万年。经古人类学家鉴定,距今3.2万年头骨断块为人额骨,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和当时人类的文化特点、适应生存方式和古环境背景,解决有关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相关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仙人洞头骨化石填补中原地区人类演化空白

鲁山仙人洞遗址早期现代人头骨化石发现的重要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介绍,距今3万~5万年是现代人扩散及行为出现、发展的关键阶段,但这一阶段发现古人类化石的遗址极少。以往研究表明,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从文化上证明了中国旧石器文化连续发展,但缺乏最为直接的人类化石证据。鲁山仙人洞遗址头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人类演化的空白,对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刘海旺说,鲁山仙人洞遗址非常重要,今后将对遗址进行继续发掘,并采取头骨化石的形态和古DNA、古蛋白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并适时启动编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高星认为,洞穴遗址具有格外的价值,洞穴可以遮风避雨,它是远古人类的家园,洞穴遗址中可以保留人类生产生活非常集中的完整信息。他说,仙人洞遗址难能可贵的是原生堆积,保留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丰富信息。丰富的遗存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这个区域的文化序列和发展变化。对其中发现的人类化石非常重要,期待从DNA上、谷蛋白上能够破译他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和灵井人、山顶洞人等进行比对,了解他们之间以及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

文/陈茁 张体义 温小娟 李红汛 黄婷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