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影档蓄势待发 下一部“爆款”在哪
北京商报 2021-09-27 07:05

作为全年最后一个长假,如今各界的目光都已聚焦在即将来临的“十一”国庆假期。电影市场也不例外。据灯塔专业版显示,国庆档期间将有13部影片上映,截至9月26日18时30分,档期预售票房距离9000万元只差临门一脚,不仅《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头部作品持续居于预售票房排行榜的前列,众多动画电影的扎堆定档也成为今年国庆档的一大亮点,令业内好奇这一搭配能带来什么样的市场表现。

主旋律领跑

2021年国庆档现已进入倒计时。据灯塔专业版显示,此次国庆档将有13部影片登上大银幕,再加上此前已上映的电影,众多作品的出现逐渐推高档期热度,带动预售票房的增长,使得截至9月26日18时30分,2021年国庆档预售票房达到8951.1万元,并向着更高的数字迈进。

在众多影片中,《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两部主旋律电影受到了极高的关注。《我和我的父辈》由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四人联合执导,延续“国庆三部曲”IP,从小人物视角切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延续;《长津湖》全景还原史诗级战役,无论是题材类型、主创阵容,还是制作规格,都足以“领跑”国庆档期。

目前,《长津湖》预售票房已累计达到6232.3万元,灯塔想看人数也已实现54.37万人,首日排片则为10.78万场,均居于所有影片的首位。而排在第二位的则是《我和我的父辈》,实现1812.4万元的预售票房和16.69万想看人数。

灯塔研究院行业分析师张荣棣表示,国庆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三个长假之一,具有天然的档期优势,观察2019年和2020年国庆档,分别有3部和2部影片票房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中包括“《我和》系列”的前两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分别获得了31亿元和28亿元的票房,表现稳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是依赖于国庆这个时间节点本身和爱国情绪的连接。今年国庆档除了有系列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辈》之外,还有备受期待的《长津湖》,国庆档也从2017年、2018年的由喜剧影片为主要供给,转变成了与节日情绪更加紧密连接的档期。

动画电影背靠IP密集亮相

正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两部影片夺得观众青睐之时,今年的国庆档也成为动画电影同台竞技的舞台。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档期内共有7部动画电影,包括国产的《老鹰抓小鸡》《萌鸡小队:萌创新世界》《探探猫人鱼公主》《猪迪克之蓝海奇缘》《大耳朵图图之霸王龙在行动》《大圣降妖》与《拯救甜甜圈:时空大营救》。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动画电影中,不少为知名动画IP的延展,以《大耳朵图图之霸王龙在行动》为例,该作品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知名IP《大耳朵图图》的衍生电影,截至北京商报记者发稿,该片的想看人数20-24岁的受众占比32.6%,青少年占比则为25.7%。此外,《探探猫人鱼公主》同样有“探探猫”IP加持,《萌鸡小队:萌创新世界》则是动画连续剧《萌鸡小队》的衍生电影。

新元文智创始人刘德良表示,近年国产动画片反响不俗,因此出品方乐于投资动画电影,而真正让消费者买单的是,大耳朵图图、萌鸡小队这些耳熟能详的IP,不仅吸引儿童观影,也有一部分年轻消费者会因童年回忆而产生好奇。

类型差异保障观影需求

随着国庆档的临近,各方对电影市场的关注也逐渐与日俱增。而回顾近几年的国庆档,票房“逆袭”的影片需要调动观众的共情力,面向观众群体具有普适性。

张荣棣认为,重量级的头部作品确实能够起到带动大盘的作用,带动的方式是由一部影片的话题成功打穿原有人群,触达到泛众后带来增量用户。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影片本身口碑好、热度高之外,也需要在舆论场上争取到更多人群的注意力。国庆档目前影片供应充足,也有重量级影片坐镇,后续表现也期待上映后的观众口碑和话题发酵情况。

而无论是《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影片的定档,还是多部动画电影的现身,再加上《五个扑水的少年》等青春励志题材作品也选择在国庆档上映,让整个档期的题材类型更为多元且丰富。

“获得高票房的基石是高热度和高口碑,具备这两个因素的影片在任意时间段上映都会获得相对好的票房成绩,对于档期上映的影片而言,具备和档期情绪产生连接的影片会更有利于话题发酵,吸引观看。对于近年来的国庆档,爱国情绪是相对重要的档期情绪,主旋律类型影片更容易在这个档期获得关注,同时,由于国庆档放假时间较长,其他类型的高口碑影片如果可以和主旋律影片打出类型差异,也更有利于在大盘较热时被‘带飞’,收获好的票房成绩。”张荣棣如是说。

此外,刘德良认为,“从题材选择上,左手主旋律电影,右手动画电影保障了受众群体的观影要求。同时,多部动画电影集中上映可以进一步扩大动画电影受众群体,集群效应有望冲击票房‘天花板’”。

相关新闻

电影企业融资痛点如何破

在影市逐渐恢复的同时,融资难是不少电影企业的痛点。不仅因轻资产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会面临挑战,近年来特殊时期的出现也令电影企业承受更大的经营挑战。

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何为电影企业寻找到融资渠道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所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如火如荼地举办,而作为重点活动之一的“北京市场”实现签约总金额达352.23亿元,较往年再创新高,也令业内倍感惊喜。

在北京银行普惠金融部(文创金融事业总部)相关负责人看来,电影的创作周期长,前期成本投入巨大,依靠企业自身资金难以合理高效地保障企业及电影项目的运转,借助金融机构力量是帮助电影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正在从自己的角度不断为电影市场提供更多元且专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而要想真正打破电影企业融资难的痛点,电影企业也需要往前迈出一步,优化经营模式,并拿出更多优质产品来提升竞争力。

数字文创产业智库研究员李杰认为,付出与信任都是相互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与之对应的是电影企业需要让金融机构看到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能够通过这笔贷款实现进一步发展,而这便需要电影企业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国投融资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我国电影产业的终端市场已基本恢复如初,除75%的上座率限制外,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但在片源供给、观众消费心理方面,疫情带来的潜在影响仍需较长时间来观察和评估。

“目前激发市场与观众的观影欲望,最关键在于能否持续推出优质产品,以带动各方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影视传媒行业分析师曾荣表示,电影企业虽然能够通过多种经营方式来拓展收入来源,但这一切的根源与基础均在于内容,如果没有稳扎稳打的优质内容产出,再多的业务链条也均会因核心内容的枯竭而无法展开。因此,电影企业需要通过强化自身的内容创作能力,结合更为完善的经营模式,从而提升自身整体的竞争力,让对方看到存在的潜在可能性与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更为顺利地解决融资难的困局。

在北京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茂非看来,优质内容与主创团队决定投资导向,打通电影投融资“最后一公里”,完善投融资合作机制,让资金主动、高效、有序地参与电影行业。

现如今,政府层面也在不断推动电影与金融的融合,以便更好地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以北京为例,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推出“投贷奖”“房租通”“风险补偿金”等文化金融政策,同时也成立“文创板”公司等,推动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在业内人士看来,各方均在创造各种产品与服务,但同时也需要让各方均有一个能够实现良好互通的渠道,让已经创造好的条件能够更好地落地实行。

“实际上,目前存在一个问题便是信息不对称,部分需要资金的电影企业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寻找融资,或是不知道该如何将自己的优势更好地转达给金融机构以便更好地拿到融资,从而导致部分项目未能达成合作。”李杰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对涉及的多方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电影企业的项目无法按照原计划实施,金融机构也会承受给予对方贷款但因对方经营不善而产生损失的情况。

上述北京银行普惠金融部(文创金融事业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影是政策指导性比较强的文化品类,为了更精准地支持更多正能量的电影作品,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与市委宣传部、市电影局、市广电等各文化主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围绕政策指引开展金融创新工作。同时,为了企业尽可能享受到各项扶持政策,我行文化创客中心共举办14期主题活动,累计参与企业达上千人次,为全市文创企业提供政策宣讲服务平台及专属产品供给渠道”。

在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看来,我国电影产业已经迈进了提质增效、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需要更多资本,特别是专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金融联动、科技转型、赋能电影,以良性循环促进电影产业迭代升级。

来源/北京商报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