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太多,还处于小而散的状况。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各方面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很高,但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所以资源应该尽可能市场化集中,避免分散。
最新的工商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48家,2020年全年新注册21家,截至目前达到479家。然而,这479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注册资本超过4亿元的大型企业仅占14.6%,注册资本小于4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则占41.3%。
肖亚庆所提到的“小而散”不仅体现在注册资本上,更体现在销量上。在目前有限的市场规模下,大量新能源车企销量低迷被认为是无法避免的局面。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平均下来,每家车企只能分到约2800辆的销量“蛋糕”。
其实,真实情况比2800辆的平均数更“残酷”,因为少数头部车企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以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为例,2020年销量高于4万辆的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广汽、长城、蔚来、奇瑞8家车企当年合计销量超80万辆,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市场份额。
除了这8家头部车企,其他腰部和尾部车企只能瓜分剩余不足40万辆销量,其中知豆电动车、康迪电动车、时空电动车、领途汽车等新能源车企2020年销量为0,另外还有不少新能源车企年销量低于1000辆,包括2020年只卖出129辆的新特汽车。
很多新能源车企虽然销量少、实力弱,但产能规模却不小。例如,2020年销量为0的领途汽车和科迪电动车,前者的产能达25万辆,后者产能为10万辆。
领途汽车和科迪电动车产能空置的情况只是行业冰山一角。据工信部旗下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仅约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约5.1%,闲置产能超过2500万辆。
在行业整体产能已过剩的情况下,部分新能源车企还在继续规划新产能。基于乘联会预测以及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在建项目及车企产能计划,赛迪研究院认为,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为530万辆。以此计算,届时产能利用率仍将位于14.47%的低位。
据了解,国际上对于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主流评判标准为正常区间在79%-83%,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足,低于79%则存在产能过剩。虽然车企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节奏来控制产能,但汽车产能利用率通常也需要高于60%才会被视为处在正常区间。
产能过剩的一大后果是资金、土地和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闲置与浪费。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曾公开指出,就目前的新能源乘用车行业而言,所有存量空闲产能都是累赘,都会被后发竞争者用更高的效率和更新的技术颠覆。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问题,国家政策一直在引导解决。2015年《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及2019年《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的出台,提高了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项目条件,新能源投资过热和产能无序扩张由此遭到严格控制。
在控制新建产能的同时,政策层面也鼓励行业提高集中度,以实现庞大存量产能的“瘦身”。《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提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寻找代工方式进入汽车行业,发展智能汽车,并达到限制新增产能,利用闲置产能的效果;鼓励兼并重组和开展混改,优化产能结构,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集团和零部件集团成立。
2020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向各地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拟对全国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进行摸底调查,该调查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乱象的工作部署”。
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3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1-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81.3万辆和179.9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9倍。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今年继续高歌猛进,但在庞大的存量产能面前,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随着此次工信部再度明确“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否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在新一轮洗牌中,谁将成为兼并者,谁又会被兼并,这些问题将在不远的未来见分晓。
文/经济观察网记者 濮振宇
编辑/温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