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法国人为什么钟情交响乐?我们在《巴黎八分钟》里找到答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10 21:03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8月8日晚在东京闭幕。作为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东道主,巴黎奉献的这场“巴黎八分钟”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时尚与古典相结合的活力之都。

1628599992(1).png

点击链接观看《巴黎八分钟》

在这8分钟里,随着《马赛曲》的推进,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出现在法兰西体育场、塞纳河边、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巴黎旧火车站的铁轨等城市的著名角落,音乐与城市空间的结合和互动恰如其分,尤其是《马赛曲》的最后一段由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太空任务的法国宇航员托马斯 · 佩斯凯用萨克斯吹响,将整个表演推向高潮,让众多网友一改对东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争议,一致认为“这种浪漫很法国”,也对三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充满期待。

想在8分钟内展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特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浪漫的法国人选择了交响乐,用音乐与体育完美结合,实现了跨越国界的沟通。

微信图片_20210810203942.jpg

《马赛曲》与莫扎特有关?

长笛作为乐团木管编制中最“闪耀”的乐器,在每场音乐会中都会格外吸引眼球,作曲家们也尤其钟爱它,每每把交响曲中最悠扬醉人的独奏片段交给长笛。在“巴黎八分钟”里,女性音乐家站在法兰西体育场屋顶吹奏长笛,清亮、悠扬的笛声回荡在空中,令人陶醉。

微信图片_20210810203956.jpg

尔后,小提琴演奏家们在塞纳河边、巴黎圣母院前演奏;回到卢浮宫,马林巴琴用空灵填满了圣洁的空间;在蓝天和阳光的映衬下,钢琴家在巴黎旧火车站的铁轨上的演奏显得格外浪漫。最后在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用最具浪漫特色的乐器萨克斯吹出了《马赛曲》的最后一段旋律,将浪漫、阳光、活力的巴黎展现无疑。

作为法国的国歌,《马赛曲》可能是最为全球人民耳熟能详的国歌之一,其知名度仅次于《国际歌》了。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所歌颂的历史是人民的自由斗争史。《马赛曲》原名为《莱茵军团进行曲》,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最受群众喜爱的赞歌。

1628599878(1).png

关于《马赛曲》的作者有不同的说法,最广为人知的作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尔,作品于1792年4月24日首次公演,点燃了马赛工人高涨的革命情绪,迅速传唱,成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还有一个颇受学者们推崇的说法是,德·利尔只是词作者,《马赛曲》的谱写者是海顿的学生、莫扎特在共济会的一位朋友。莫扎特于1791年12月逝世,他的这位作曲家好友为了表达纪念,以其《第25钢琴协奏曲》中的一段旋律稍加改编成为了《马赛曲》的旋律。

1628599772(1).png

由于《马赛曲》的知名度和优美的旋律,很多伟大的作曲家都引用过《马赛曲》的旋律,甚至将其作为法国的代表和象征。柴可夫斯基在纪念1812年俄法战争的《1812序曲》中多次使用了《马赛曲》的旋律,并用法国号齐奏,以此为主导动机,指代法军来势汹汹的入侵。肖斯塔科维奇曾为一部反映普法战争的默片《新巴比伦》创作配乐,其中一段旋律,作曲家将《马赛曲》和奥芬巴赫那首脍炙人口的《康康舞曲》糅合在一起,产生一种群魔乱舞的诡异气氛。

女性音乐家展现独立和自由

“巴黎八分钟”中担当指挥的,是29岁的法国青年指挥家克洛伊·杜福雷。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克洛伊·杜福雷的面孔恐怕还有些陌生。但她已经是指挥台上的“老将”了。这位毕业于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学院的青年女指挥家曾指挥过芬兰广播交响乐团、赫尔辛基交响乐团等。今年刚获得马尔科指挥大赛季军,且于近期入围了2021年第57届法国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家比赛的20位决赛选手名单。

微信图片_20210810203948.jpg

马尔科国际青年指挥大赛1965年创办,每三年举办一届。对于青年指挥家来说,马尔科大赛的奖项极具吸引力,一等奖的奖金高达20,000欧元外,不仅如此,还有机会与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国际知名首席指挥法比奥·路易斯学习,获奖指挥往往能开启良好的职业生涯。也正是因为诸多国际奖项,克洛伊·杜福雷脱颖而出,通过“巴黎八分钟”被全世界关注。

虽然只有29岁,但站在指挥台上的克洛伊·杜福雷显得老练而沉稳,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头发花白的演奏家们很是默契。在她指挥棒的指引下,音乐家们也通过音乐带领观众走到了巴黎的各个知名角落。

与克洛伊·杜福雷合作的则是有着87年历史的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于1934年创立,是法国最著名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团之一,也是巴黎所有交响乐团里面历史最悠久的。

1628600013(1).png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著名指挥家夏尔·迪图瓦出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新一任音乐总监,这位有着深厚的法国音乐文化背景的指挥家为这个乐团再次带来了新的音乐思维。1996年,在迪图瓦的率领下,法国国家乐团与国际著名钢琴家阿格里奇一同在北京举行了轰动一时的演出。

指挥台一度是男人的天下,有趣的是, “巴黎八分钟”的表演特意选用了女性指挥家,而且是青年女性指挥家,无论是指挥、长笛演奏家还是小提琴演奏家们都身着黑色西装,充满了职业和力量感,体现出女性的独立和自由。这与《马赛曲》所展现出的自由和平等不谋而合。

多才多艺的宇航员展现法式浪漫

短短八分钟里有太多法式风情令人回味,最特别的当属在国际空间站值守的法国宇航员托马斯 · 佩斯凯用萨克斯吹响了《马赛曲》的最后一段。萨克斯凸显了法式浪漫,在太空演奏,又将这种浪漫成倍放大。于是这位多才多艺的宇航员一下子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其实,这并不是托马斯·佩斯凯第一次在太空吹萨克斯。早在2018年,他曾为纪录片《16次日出》演奏过,那张原声唱片的封面,就是相同的场景。

2009年,托马斯·佩斯凯在84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欧洲航天局最年轻的宇航员。经过7年的魔鬼训练,他终于进入国际空间站。今年3月,托马斯被任命为国际空间站的“站长”,这是法国宇航员首次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今年4月,他第二次进入国际空间站,再一次开启了他的太空探索之旅。

不仅在专业上执着,托马斯·佩斯凯还拥有广泛的爱好,可以说是一个全能型选手。他不仅能演奏萨克斯,还精通语言,除了母语之外,他会说英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和中文。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对体育的热情甚高,喜欢慢跑、篮球、游泳、壁球、冲浪、登山、山地自行车、帆船、滑雪、潜水、跳伞等运动,此外,他还是柔道黑带。同时,托马斯还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他用相机透过空间站穹顶舱,对地球拍摄了上万张照片,还出版了摄影集。

托马斯·佩斯凯身上体现出来的自由和广博,恐怕也是法国人想传达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