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应先找准定位
光明日报 2021-08-06 08:52

随着“双减”意见的正式公开,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学科类培训被严控,其资本化运作也成为历史。“去K12(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业务)化”之后,昔日教培龙头必须转型求生。

事实上,所有原来以学科类培训为主营业务的校外培训机构,都面临着退出或者转型的选择。除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融资、进行资本化运作外,“双减”还规定,不得利用节假日、双休日与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并要求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要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这意味着学科类培训将不再有盈利空间。如果机构想继续进行培训,就要进行转型。

目前看来,转型开展非学科类培训(也被称为素质教育培训),是包括“头部”机构在内的校外培训机构的“一致行动”。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通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因此,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非学科培训内容,就受到机构的追捧。

然而,教培机构挤上素质教育培训这一“独木桥”,很可能会制造新的“内卷”。首先,这一培训领域已经有不少培训机构,机构再“一窝蜂”涌入,必定会导致素质教育培训竞争更为激烈,机构想盈利并不容易。其次,如果机构把之前运营学科类培训的套路,用到发展非学科类培训上,如通过制造家长的焦虑,来扩大市场,寻求“高增长”,那等待机构的必定是监管部门对非学科类培训更加严格的监管,对非学科类素质教育培训采取与对学科类培训一样的监管办法,就会大概率发生。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吃透“双减”意见的精神。虽然“双减”允许非学科培训机构登记为营利性机构,进行资本化运作,可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行培训,但是,从严监管学科类培训传递的明确信息是,进行教育培训,必须做教育,而不是做生意,不能刺激社会的教育焦虑,加剧教育内卷化。

将校外培训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分类”治理,主要是基于当前的培训生态。相对而言,体育、艺术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相应地,体育、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虽然有一定市场,但远不如学科培训类“火爆”,非学科类培训主要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选择。这也是培训机构主要进行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市场占总培训市场的产值达80%左右的原因。

但如果机构涌入非学科类素质培训领域,加大营销攻势,扩大市场,就会破坏非学科培训生态。尤其是,为促进学校、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美育,我国已经明确,要将美育纳入中考,要提高体育中考的分值,逐步实现体育科目的分值和语数外科目的分值一样,在此背景下,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体育培训热,如果机构再涌入,做大“体育培训市场”,那就会增加家庭的体育培训负担,以及学生的压力。随之,围绕“应试体育”开展的体育培训,就会为社会所质疑。

校外培训机构选择继续做培训,需要从以前的逐利心态转向公益心态。由于不能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开展学科培训,有的机构也想转型为学校、社区的课后服务、托管服务提供第三方服务,这也属于向素质教育培训转型,因为课后服务、托管服务不允许进行集体补课。但这种转型前提是,学校、社区提供的课后服务、托管服务,要求坚持公益性,即便向参加的学生收费,也只能按成本分摊收费。

从资本化运作,到去资本化;从做生意,到做纯粹的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的转型,不是业务转型,而是思维转型。如果想继续做大生意赚大钱,那最好退出培训领域,因为转型到非学科类素质教育,则很难实现营利赚钱的目标;而如果想做教育、做公益,那教育领域的非学科和学科培训,都还有可为空间。因为受教育者必定有差异化教育需求,校外培训的本身定位,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加强非学科培训机构监管
经济日报 2023-04-10
非学科培训收费三道红线,机构遵守了吗
解放日报 2023-04-03
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切中“双减”要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30
八成五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已纳入预收费监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5-23
85%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预收费监管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5-20
教育部:85%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预收费监管
​教育部网站 2022-05-19
转型前最后的瘦身:多家教育上市公司 “1元”转让学科类培训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4-02
非学科类培训不是法外之地
经济日报 2022-03-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