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家互联网公司陆续宣布取消“大小周”制度。大小周休息是指一周只休息星期日一天,下一周休双休日,如此循环。“大小周”制度从实行到取消始终争议不断,其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于“加班”的不同认知和态度。不可否认的是,“加班”成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他们如何看待加班?怎样应对加班?公司是如何从制度层面做到让年轻人“主动加班”的?
压力
加班来自人才“优化”
早上10点,乘客陆续走出西二旗地铁站。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接驳车,早已守候在附近的路口。地铁站距离公司有3公里,算上坐满一车人的时间,林锐经常要在车上待半小时左右。这段时间,她通常要开始回复一些工作邮件。就职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林锐,在接驳车上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
大概10点半左右,林锐到达公司,随意吃了两口面包。公司的免费早餐,只提供到10点半。
林锐的岗位是制片人,当有项目时,加班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因为需要对接公司内外不同的团队,沟通的过程通常也十分漫长,如果有工作卡在林锐这里,她就会感觉压力倍增,她不想因为自己耽误整个项目的进程。
有项目时,林锐经常晚上10点才会离开公司。“反正回家也要看文件、写方案,还不如就在公司完成。”她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她曾在半夜接到客户的方案反馈电话,并要求她第二天上午提交修改后的方案。刚睡了没一个小时的她,只得爬起来修改,“什么样的客户都有,没办法。”林锐有些无奈。
林锐所在的互联网公司,每个人岗位不同,面临的压力也不相同,公司内部隐形的“人才优化”制度却悬在每一个人头上。每半年,林锐和同事们都会面临一次评级,根据他们的日常工作、绩效完成情况等,部门领导会对大家评级,然后部门内部根据评级情况给大家排名,这个排名在公司内部是公开的。如果经常排名倒数,人力部门会找到部门领导,询问这样的人是不是已经不适合公司的工作,需不需要人才“优化”。
“说得挺好听的,其实就是末位淘汰,不适合这个岗位的人就得走。有没有进行人才‘优化’,也是公司对人力部门的一项考核标准。”林锐说,在这样的压力下,自己对加班是没有选择权的。
文化
加班成为一种氛围
加班与评级考核有必然关系吗?林锐说,对于自己工作的部门来说,看似并不一定。每人每年至少要有一个项目,是这个部门的硬性绩效要求,但项目到底能不能做成,显然不能只靠加班,“有时候也有运气的成分。”
林锐的一个前同事,几乎每天都要在公司工作到晚上10点之后,对每一个客户的方案,她都翻来覆去地改,最多一次改了8遍方案。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年下来还是一个项目也没做成。“互联网公司普遍有加班的氛围,很多人会觉得,身为一个互联网人,不加班会不好意思。”林锐说。
不同的部门也会有不同的加班风格,而这通常跟部门领导的个人风格有关。林锐的直属上司就是一个“工作狂”,有项目忙起来时,她的上司经常在公司待到深夜,林锐说:“即使我们手头的活儿干完了,可领导没走,我们怎么好意思走呢?”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蔡思洁,也遇到过相同的上司。她之前实习的互联网公司,部门领导一年365天除了休息日,基本上都在晚上10点之后才离开公司,部门同事也基本会等到领导走后再离开。有一次,蔡思洁因为有事,比领导先走了一会儿,结果第二天就被领导找去谈话,问她是不是工作内容不饱和,手头没有足够多的事可以忙。这让蔡思洁感到十分委屈:“明明当天的工作已经做完了,为什么我就不能正常下班呢?”
其实,很多身处互联网公司的年轻人都觉得,加班有时候并不能给工作带来直接的效果。蔡思洁说:“有时候就是耗时间罢了,一想到反正今天得在公司待到很晚,白天就会磨磨洋工,工作状态并不是很好,有时候拖着拖着就到很晚了。”林锐则说:“很多时候,工作是没有上限的,你今天的工作做完了,明天还会有新的工作,上司永远会让你不断完善。所以我也并不想每天做太多,但在办公室的时间还得待够,好显得工作很忙。”
福利
让年轻人“主动加班”
外界有很多评价称互联网公司的福利待遇好,可不少身处其中的员工却觉得,这些福利待遇只是让大家“主动加班”的一种手段。
在林锐的公司,每天上午10点半前有免费早餐,晚上6点之后有免费晚餐,而这两个时间恰好也是公司规定的上下班时间。所以,只有每天提前上班、晚些下班的人才可以享受到公司的免费餐。通常,公司也会有下午茶和免费的零食供应,“吃完下午茶,到晚上6点开饭的时候还不饿,那就等着在公司七八点再吃饭,再等着9点半打可以报销的出租车回家。这一拖,就要在公司待到很晚,而只要在公司,就不可能不加班。”林锐说。
而蔡思洁所在的公司,每日三餐也是免费的,但早餐只供应到9点半,而他们上班的时间是10点;晚餐是从7点开始,下班时间却是6点;同样晚上9点半之后打车可以报销。如果周末要到公司加班,打车费公司也给报销。
蔡思洁之前实习过的那家互联网公司,更是提出了大家只要在公司周围3公里之内租房,便可以提供租房补贴的福利制度。大部分人为了拿到租房补贴,拼命在公司周围3公里内的小区找房,导致周围的房租价格水涨船高。在那周围,一个三居室里的单间,月租几乎没有低于4000元的。蔡思洁说:“这看似是福利制度,其实就是圈定了大家的生活范围,生活的重心就围绕着公司。公司里免费的餐厅、健身房、药店、便利店什么都有,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基本都能满足,工作和生活根本就分不开了。”
态度
期待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取消“大小周”制度,在林锐和蔡思洁看来,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加班、随时工作已经成了生活的常态。在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有企业内部的沟通软件,这些软件就像24小时让人无法脱离工作的控制器。
蔡思洁说,如果领导通过这个软件给你发消息,你看到之后会有一个“已读”的标志,领导就知道你已经看到了这个消息。“如果你没有及时回复,有些领导就会不高兴,即使这是在你下班的时间。”据了解,有些互联网公司的沟通软件,会有紧急呼叫功能,如果你没有及时看到企业内部沟通软件上的信息,对方可以通过紧急呼叫功能,直接以AI电话的形式打到你的手机上,催促你及时回复对方的信息,而这些功能都是24小时在线的。
在蔡思洁看来,加班也并不都是无效的。最近她接连加了几个月的班,周末几乎都没有休息,有时候晚上跟朋友一起吃饭,还要不时停下来回复信息。但几个月的努力,让自己最近策划的话题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达到了心理预期。虽然加班的过程中压力很大,也时常抱怨,但最终的结果让蔡思洁觉得几个月的加班都是值得的。而林锐今年主导的项目也获得不错的评价,让她回想起那些没日没夜改方案的日子,也觉得很有收获。
对于加班,林锐和蔡思洁都表示:“其实,加班这种形式并不完全令人反感,为了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多做一些工作,都是心甘情愿的。但如果加班变成了强制,无论是隐形的强制还是直接的强制,那就容易让人抵触。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拥有自由选择是否加班的权利。”
专家
破除“内卷”从取消“大小周”开始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内卷”,通俗地说,“内卷”就是指内部竞争。那加班是不是一种“内卷”的表现?对此,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朱涛分析称,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曾经历过大规模扩张,这就导致公司的人员变多。但目前互联网公司的许多业务已经趋于稳定,发展的速度远没有赶上人员增长的速度,这就导致了公司内部出现“内卷”现象。朱涛进一步解释说:“通俗来讲,就是活儿还是那么多,但每个人承担的工作少了,这就促使大家开始进行内部竞争,比拼一些并不一定有实际产出的东西,例如加班的时长。所以说,很多仅仅是迫于‘加班氛围’的加班,就是一种内卷的表现。”
而对于这种“内卷式”的加班该如何破除?朱涛表示,目前各大互联网公司陆续取消了“大小周”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破除这种“内卷式”加班的尝试,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员工提高日常工作效率,拒绝无效加班。虽然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完全动摇长期形成的加班文化,但这却是改变的开始。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