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叛逆者》 够“叛逆”吗?改编时的重点难点是......
北京晚报 2021-07-12 19:36

自今年6月首播以来,谍战剧《叛逆者》取得了豆瓣评分8.3分、全剧平均收视率超过1.5%的不俗成绩,可谓收视口碑双“爆”。

《叛逆者》改编自嘉兴作家畀愚的同名中篇小说,讲述了国民党年轻特务林楠笙不断成长、重塑信仰,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故事。原小说运用了大量白描和留白的文学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空间。如何将这种文学化的表达落实在影像上,如何在谍战剧已有的类型框架中做出突破,是编剧改编时的重点和难点。

“弱谍重战”的类型新视角

谍战剧,有《暗算》《潜伏》《悬崖》《黎明之前》等珠玉在前,《叛逆者》想要在同类型上有所突破并非易事。令人意外的是,其在一开始便弱化了传统谍战剧强调的“高悬念感”,而是另辟蹊径地以一种全新的、“弱谍重战”的视角来诠释类型。

观众在看《叛逆者》第一集时,便对所有主人公的身份和阵营了如指掌,整部剧的主要戏剧冲突来源于林楠笙如何在国共间摇摆,最终选择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不少观众发现,朱一龙所饰演的林楠笙这一角色,音同“临难生”。他从一个忠于国民党的特务蜕变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在热血与迷茫中不断探索正确的救国之路——林楠笙正是那个时代众多爱国青年的缩影。

因此,《叛逆者》并非只是一部单纯的谍战剧,“谍”所引发的斗智斗勇不是全剧的核心,信仰是如何被推翻,又是怎样被建立的过程才是《叛逆者》的叙事重点;“战”更不止于字面意义的枪战,《叛逆者》用大量篇幅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自我斗争。以地域转移为标志,“上海-香港-重庆-上海”分别代表着林楠笙四个不同的心理阶段,从在上海站学员时期的青涩、冲动、质疑却服从,到香港时期的迷茫、动摇,再到重庆时期彻底放弃幻想,接替“邮差”代号成为一名地下共产党员,创作者用大量细腻的节拍,小心翼翼地构建起林楠笙的心路成长历程,也正是这样一个充满血肉、骨子中就有些“叛逆”的主人公,不断牵扯着观众的心,让人为之动容。

注重历史质感的营造

《叛逆者》的原著小说共十四章,采用了比较松散的叙事结构,将1936年至1949年发生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其中对历史背景的细致描摹较为有限。由金牌编剧李晓明领航的编剧团队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保留原作情节的同时,为本剧增补了大量历史细节,营造出了强烈的年代质感。

比如,剧中角色常常挂在嘴边的“戴老板”即为当时国民政府军统局副局长戴笠,林楠笙所在的特务训练班正是由其亲自创立;档案室主任顾慎言办公室中挂的“淡泊宁静”四字,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所书,剧中借此暗示顾慎言与何部长关系亲近,以至于陈站长虽然怀疑顾慎言是共产党,却不敢轻举妄动;原著中,女主角朱怡贞的父亲早亡,家道中落,在剧中她的身份被转换为知名民族资本家的独女,隐喻了当时实业救国的社会背景;而中共地下党员朱怡贞之所以能顺利地被军统释放,一方面是源于家庭背景的强势,另一方面也在于其时抗战局势吃紧,国共合作将是必然趋势。

除此之外,剧中还出现了大量文学、影视作品的隐喻,如《贵族之家》与《猎人笔记》、《草叶集》、《铁流》、《毁灭》、《渔光曲》等,彰显了编剧团队深厚的文化修养,也共同营造了本剧细腻又不失厚重的历史质感。

“青春化叙事”是在讨好年轻观众?

进入互联网时代,年轻观众成为影视剧重要的受众群体。2015年播出的《伪装者》开启了青春谍战剧的先河,明星、轻喜剧、爱情等现代元素的加入,迎合了年轻观众的审美取向,这种用更娱乐化的方式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在随后的《麻雀》《隐秘而伟大》中得以沿用并取得成功。《叛逆者》虽脱胎于传统的纸媒文学,由老牌正剧编剧保驾护航,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团队相当重视作品的“青春化”呈现。

可以说,此剧从开发阶段便对其自身气质有了较为深刻的定位,在保持传统谍战元素的同时能够吸引到更多年轻观众无疑是《叛逆者》的目标。

首先,制作方聘请了青年导演周游来担任这部大制作的总导演,可窥其力求贴近年轻观众的决心;而后,片方更是邀请到兼具实力和偶像气质于一身的朱一龙担当主演,张子贤、代旭等青年演员担任重要配角,整体选角趋年轻化。

这样的选角配置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面是王志文这样的老戏骨,一面则是经验相对不足的新生代演员,在同场对戏时很可能会出现接不住戏的情况。令人惊喜的是,无论是曾被质疑的朱一龙,还是饰演反派的张子贤,在剧中的表现都十分出色且自然,为剧集增添了不少亮点。

剧中最为明显的“青春化”叙事无疑体现在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上。原著中仅用几笔草草交代的前情往事,在剧中被扩充为近十集的故事,重点着彩于林楠笙与朱怡贞的校园爱情,“校园剧”质感颇重,而林楠笙在朱怡贞家中养伤等原创情节更有强烈的言情色彩。

如此安排,利弊都显而易见。一方面,青春、校园、恋爱等元素较吸引年轻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注意,能在很大程度上鼓励观众继续追剧;但另一方面,在剧集前期用大量篇幅刻画感情戏,在叙事上又会降低情节密度,拖慢叙事节奏。

女性角色塑造: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叛逆者》中,女性人物不多,但分量之重却不容忽视。

林楠笙身边的两个女人,一个是未能相守,深藏于心底的恋人朱怡贞,正如那“窗前明月光”的白玫瑰;一个是相互倚靠、并肩作战的假妻子蓝心洁,正如那热烈又风情的红玫瑰。

在处理这组人物的三角关系时,编剧高明地避开了“两女争一男”的俗套剧情,巧妙地借力于无形的时代之手,在信仰、战争、命运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三人的关系复杂化、戏剧化。

朱怡贞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她来到林楠笙身边,和他讨论着女权和民主,一起阅读《铁流》与《毁灭》。一开始,林楠笙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信仰,只知道对长官绝对服从以示忠诚。可以说,朱怡贞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从一开始便吸引着林楠笙,朱怡贞是引领林楠笙找到自身信仰的一束光(也有观众发现,朱怡贞音同“主义真”)。

在剧集前期,朱怡贞的角色被塑造得较为饱满,有理想主义的一面,有不屈不挠坚强的一面,也有少女羞涩的一面,人物形象较为立体。在剧集后期,个人认为朱怡贞的形象略显单薄。一方面与其在剧情中的比重减少、人物丧失主动性有关;另一方面,演员在对角色心理状态和情绪波动的处理上,也有不少可进步的空间。

相反,蓝小姐反而在剧集后半部分大放光彩,展现了一个不卑不亢、坚强果敢的女性形象。在过去的中国影视作品中,集舞女和母亲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并不少见,而蓝小姐真正吸引观众的是她不畏困难、敢于冒险以及拥有对抗强敌的勇气和智慧,也正是她在一次次关键时刻帮助林楠笙躲过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蓝小姐才是真正摆脱性别桎梏、展现女权意识的角色,这也正是她广受观众喜爱的原因。

有心选曲的配乐遗憾

相信观众一定会对剧中象征着林楠笙与朱怡贞爱情的配乐印象深刻。该配曲选自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钢琴套曲《四季》中的“六月船歌”,此曲依据俄国诗人阿·普列谢耶夫的一首诗而创作:

走向河岸

那里的波涛将涌来亲吻你的双脚

神秘的忧郁的

星星会照耀着我们……

正如剧集的开篇,均匀、略微起伏的音符如同一层层荡漾的微波,平静沉缓的节奏中暗藏着波澜,温婉的旋律中流露出一丝忧郁,像极了林楠笙与朱怡贞隐忍又克制的爱情。可以看出,创作者在选取主旋律时下了很大的功夫,极力寻找着最贴切的配曲。

不过,《叛逆者》的配乐虽选曲有心,在旋律的呈现上却还是有些单调,全篇展现林楠笙与朱怡贞的爱情主题时皆选用“六月船歌”前几个小节的主旋律,再无其他任何形式的音乐呈现。这样的手法在前期弊端并不明显,但随着情感线的持续深入,43集下来,观众可能已经对“六月船歌”的主旋律感到审美疲劳了。如果能在“六月船歌”的基础上,对旋律进行更细致的分节或者变调处理,或许剧集的整体质感会更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叛逆者》对原著的改编是成功的。对比《叛逆者》的原作和影视改编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和影视由于其传播媒介、自身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巨大差异。《叛逆者》的成功也印证着:情境的戏剧性、人物的血肉性和故事的可看性,永远是影视创作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原标题:谍战剧《叛逆者》 够“叛逆”吗?

文/陈鹤仪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伪装者》《叛逆者》之后有《前行者》 谍战剧如何出新意?
新民晚报 2021-12-05
一年“预约”八部,“显微镜”下的谍战剧该如何突围
文汇报 2021-08-23
四万余字中篇到43集电视剧 《叛逆者》:大写逐光而行的成长心路
文汇报 2021-07-14
出圈之作与一剧之本 专访《叛逆者》导演周游
中国新闻网 2021-07-11
《叛逆者》收视成绩出炉:1.572%,闯入今年热剧前三
上游新闻 2021-07-10
书评|《叛逆者》:幽暗时代的一道光
北京日报 2021-07-06
优秀主旋律影视剧走红的积极启示
北京青年报 2021-07-05
优秀主旋律影视剧异军突起,成为年轻人的“白月光”
工人日报 2021-07-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