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庆:三峡文物保护丰富长江文化内涵
文物之声 2021-06-18 16:00

配重、增压、下潜……日前,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迎来第三次闭馆修缮后的首次潜水员水下清理作业。“蛙人”潜入水深40米的长江江心,为“水下碑林”“洗脸”。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宣传科负责人说,“我们会定期请专业的潜水员进入水下罩艇内部,对水下的设施设备和题刻进行维护和处理,以保证更好的参观质量。”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对水下文物的保护利用,是重庆继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一个缩影。随着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正不断丰富着长江文化内涵。

三峡地区包括东起湖北宜昌、西至重庆的长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是万里长江上最险峻的峡谷,孕育出丰富的文化遗存。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对三峡库区文物开展的抢救性保护,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护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文物保护工程。

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抢救性发掘埋藏在三峡库区的地下文物已成燃眉之急。1997年6月19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的第二天,国家文物局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召开“三峡文物抢救全国协作会议”,会上,重庆文物部门与全国20多所大学、30多家文博单位签订了近百项三峡文物保护的协议书。自1997年开始,全国共有55家相关单位到重庆进行三峡文物考古、发掘,规模空前。

重庆三峡库区文物资源富集,重庆市在整个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任务最重。根据国务院三峡建委印发的《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重庆市三峡文物保护规划项目为752项,占总量的69%。在实施阶段,进行了项目调整,增加了35项。因此,重庆市三峡文物保护实际实施任务为787项。

1998年10月,重庆市文化局成立了三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重庆库区的三峡文物保护迈上正轨。经过艰苦努力,顺利完成了2003年135米线下和139米线下、2006年156米线下、2008年175米线下的文物保护任务。经过这场世界考古史上空前的大会战,三峡历史文化的脉络已经清晰地再现,大量珍贵文物和研究成果正展现出三峡地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白鹤梁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光谱测试分析

“前三峡”:14.3万件出土文物初步构建重庆历史文化序列

重庆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分为前三峡文物保护(1992—2010年)和三峡后续文物保护(2011—2025年)两个工作阶段。

在“前三峡”阶段,投入资金9.28亿元,完成文物保护项目787项,出土文物14.3万件。

三峡工程的地面文物(含水下)种类有石阙、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石质文物、水文石刻、古桥梁、古代航运交通遗迹等。“前三峡”阶段重庆实施地面文物保护项目246项,包括原址保护57项、搬迁保护91项、留取资料98项。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张飞庙搬迁保护、忠县石宝寨保护三大重点工程圆满完成。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中。梁上题刻始刻于唐广德元年前,记录了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信息。2001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压容器”概念的新的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方案。该工程由水下保护体、水下交通廊道、坡形交通廊道、水下参观廊道组成,题刻处在“无压容器”中,岸上设地面陈列馆与交通廊道相连接。工程于2003年3月开工,2009年5月竣工,实现了白鹤梁题刻的原址水环境保护和观赏,这是迄今水下文物保护中涉及技术学科最多、难度最大的项目,是世界上在水深40余米处建立遗址类水下博物馆的首次尝试。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与云阳县城隔江相望,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张飞而建,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庙宇依山取势,坐岩临江,层层迭起,错落有序。张飞庙于2002年10月闭馆拆迁,2003年7月复建开馆,被原样复建到云阳新城对岸,较好地保存了原来的环境格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搬迁距离最远、文物级别最高、单项工程投资额最大的文物迁建项目。

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忠县东45公里的长江北岸,建于玉印山邻江一侧的崖壁间。整个建筑由寨门、寨身城楼、寨顶古刹三部分组成。石宝寨为唯一上山途径,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三峡水库蓄水156米高程后,水面会漫至山门。工程于2006年3月开工,2009年3月竣工,采用围堰方案对石宝寨就地保护。

三峡库区二线水位线下发现的3个汉阙——丁房阙、无铭阙、乌杨阙,是库区最早完成搬迁保护的国宝级地面文物。它们都得到妥善保护,分别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忠县白公祠“安家”。

在“前三峡”阶段,重庆市三峡地下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完成541项,实施勘探面积108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31万平方米。

丰都烟墩堡遗址是三峡地区旧石器文化早期遗址。1994年至1998年期间先后4次实施了考古发掘,为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瞿塘峡以西地区,即渝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过去几乎是空白,经过多年的工作,大体建立了新石器文化年代学框架。早在规划阶段即发现老关庙遗址,并先后发现年代早的丰都玉溪遗址和年代稍晚的丰都玉溪坪遗址,以及忠县哨棚嘴遗址、中坝遗址和巫山魏家梁子遗址。位于巫山县的大溪遗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具有重要地位,2000年至2003年先后4次对其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距今约6300年的大溪文化早期遗存。

巴族、巴国、巴文化的探索是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课题。通过考古发现商周时期可能与巴人有关的遗址百余处。特别是在巫山至涪陵间发现的如巫山双堰塘、云阳李家坝、开县余家坝、忠县中坝、万州中坝子、涪陵小田溪等多处大型遗址和墓地,在对巴文化的认识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重大收获。忠县中坝遗址是重庆境内文化堆积最厚、延续时间最长、遗存类型和数量最丰富的古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极其罕见的“通史式”古遗址,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阳县李家坝遗址,时代从商周延续至汉六朝时期,1997年至2002年先后6次对其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李家坝遗址巴人墓群是一处规模大、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的战国时期巴人墓群,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前三峡文物保护的实施确保了三峡工程顺利蓄水,为长江文明和巴渝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初步构建了重庆历史文化序列。通过库区文化遗址的发掘,梳理了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揭示了三峡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张飞庙全景

后续出土文物2.9万件 研究呈现历史文化价值

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达到设计的海拔175米,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阶段顺利结束,也表明三峡工程建设阶段的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基本结束。2011年,国务院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也进入了“后三峡”时期。截至2020年,投入资金6.2亿元,文物保护项目已完工163项、在建16项。

这一时期重庆的考古工作主要围绕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和大遗址保护两大主题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带是指防汛期内由145米至175米的水位涨落而形成的30米水位回落区,这使得埋藏的许多文物露出地面。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以抢救消落区的出露文物为主要任务,实施考古发掘项目62项,出土文物2.9万件。大遗址保护考古工作为配合性发掘,以配合三峡库区一批重要的遗址公园建设,以及其他保护利用项目为主要任务。截至2020年6月,围绕巫山高唐观、奉节白帝城、巫溪宁厂、云阳磐石城、万州天生城、忠县皇华城等6处三峡大遗址,先后开展考古发掘9项。

通过消落区文物抢救发掘,有效实现了对出露文物的及时保护,一度严峻的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形势得到了明显缓解。此阶段累计有3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3个项目入选重庆“十二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位于巫山县的大水田遗址和柏树梁子墓群二者毗邻,是重庆境内继巫山大溪遗址之后关于大溪文化最重要和最集中的考古发现。因抢救保护的需要,墓葬的清理一直是三峡后续考古发掘中的重点,已清理的战国、西汉、东汉至六朝、唐宋及明代墓葬达千余座,大大充实了峡江地区历史时期的墓葬资料。以三峡后续工作大遗址保护为契机,峡江地区的宋元(蒙)战争山城考古掀起了新的高潮,尤其以奉节白帝城、云阳磐石城、万州天生城的工作最具代表性。地处夔门西口的奉节白帝城为宋元(蒙)战争山城防御体系西线的重要门户,通过2017年的工作进一步廓清了南宋白帝城的空间格局,集中发现一批南宋时期的火器,为目前我国考古所见年代最早的火药实物及最完整的铁火炮实物……

经过持续研究,三峡历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出版《三峡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重点收录巫山大溪遗址等考古发掘简报,陆续出版《忠县中坝遗址》《丰都冶锌遗址》《三峡文物》等研究专著,累计出版60项。许多学术空白得到了填补,一些历史疑团获得了诠释,建立了三峡人文历史的新坐标。

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建立三峡文物保护体系

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历时两年半精心打造,集人文、艺术、科技于一体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即将开放。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是“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位于南岸区南坪片区,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包括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有害生物研究与控制科研实验室、珍贵文物预防保护实验室、三峡出土文物实验性展厅、文物库房等,主要承担科学研究、文物保管、保护及修复、分析鉴别、教育培训及展示、文物保护装备研发等工作,将满足三峡后续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迫切需要,明显提升重庆文物修复的基础设施条件。

通过三峡后续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建立起三峡文物保护体系。累计抢救修复三峡出土文物13182件,展陈利用10231件。建设文物库房21167平方米,安防、消防和恒温恒湿等设施基本具备。出土文物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重庆市巴南区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重庆市开州博物馆、重庆市武隆博物馆、忠县石宝寨、忠州博物馆、云阳县博物馆、张桓侯庙博物馆、云阳古建博物苑、云阳县彭咏梧纪念馆、云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夔州博物馆、巫山博物馆等17家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展品支撑。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单位对三峡出土青铜器、陶器、瓷器等文物开展重点修复,通过项目带动、师承制的形式,培养了一批文物修复人才。

2020年12月,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晋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该馆是全国唯一为纪念三峡百万大移民而修建的专题性纪念馆。重庆市近年新建开放忠州博物馆、夔州博物馆、江津博物馆等三峡库区综合性博物馆达12家,基本建成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核心的三峡博物馆群。

三峡文物保护基地效果图

加强保护利用 弘扬长江文化

位于奉节县的白帝城,由白帝山、白帝庙构成,位于长江三峡起点瞿塘峡西口。西汉末年,王莽手下大将公孙述在此筑城,自号白帝。公元223年在这里上演了三国史上悲壮的一幕——刘备白帝城托孤。近年来,白帝城景区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帝城为中心,对整体环境进行整治,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复原陈列了东、西诗词碑林,新开设江峡文化展览陈列等。为了让白帝城诗词活起来,奉节自2017年起举办国际诗歌节、“才子佳人”诗词挑战赛,开展诗词进学校、进社区等“六进”活动,在全县培育读诗、悟诗、写诗、唱诗的浓厚氛围。

为延续白鹤梁固有的活态文化,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创新性发展了白鹤梁沿袭至今的人日修禊和同观石鱼、共愿丰收等民俗,举办“人日修禊”系列活动,重现千百年来每逢冬春时节石鱼出水市民扶老携幼、呼朋引伴游白鹤梁的壮观场面。三峡工程蓄水到175米水位后,石宝寨四面环水,形成江中最大“盆景”。按照重庆市“三峡库心·长江盆景” 跨区域发展规划(2020-2035年),将石柱县西沱古镇、水磨溪,忠县石宝寨、皇华岛、独珠半岛及两县滨江地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绿色发展协同示范区。

近年来重庆彰显三峡出土文物价值,加大文旅融合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利用考古成果,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巫山博物馆、奉节县夔州博物馆、忠州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1家,使其成为长江文化展示传播的重要窗口。以长江文化遗产走廊建设为抓手,推进长江三峡流域(重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加强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起底式”调查要求,对包括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在内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资源家底。编制完成三峡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制定三峡出土文物三年修复行动计划。组织专家对三峡库区出土文物开展鉴定,确定一批珍贵文物,为研究、修复和利用奠定基础。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原则,开展三峡出土文物抢救修复。加快三峡博物馆群建设,在2025年前实现三峡库区重点区县博物馆建设全覆盖。

据了解,重庆将推进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重点推进万州天生城遗址、奉节白帝城遗址、巫山龙骨坡遗址、云阳磐石城遗址、忠县皇华城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涪陵龟陵城遗址、江津石佛寺遗址、两江新区多功城遗址等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整合石窟寺、古建筑、古镇古村落等,打造长江三峡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考古是基础,保护是前提,对历史文物的深入研究阐释则是继承与弘扬的条件。全面加强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重庆正在释放新动能。

文/王征

来源:文物之声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